(文接B3版)與游錫祖厝近鄰的江丙坤祖籍地──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是個山青水秀的美麗村寨。距村大約5公里處有台灣「阿里山神」吳鳳故里;鄰村有世界第一大土樓──莊上土樓。

江氏宗親會會長江子永指出,江寨村是江氏一世祖「千五公」江肇源的開基地,其後裔在13至15世時,有好幾批數百人遷移至台灣彰化、南投和桃園等地,江丙坤即是「千五公」的後裔。

尋根 江丙坤2006年圓夢

2005年3月,江丙坤率國民黨參訪團首訪大陸,展開國共兩黨50多年後的首次「破冰之旅」。之後,他穿梭兩岸,先後進行「經貿之旅」、「和平之旅」。但對他個人而言,2006年5月21日的「尋根之旅」,意義非比尋常。因他完成了父母的臨終囑託,圓了家人的認祖之夢。

江氏祠堂坐落於江寨小學操場西邊,祠校連為一體,今年64歲的江子永曾是該校校長,據他表示,「拜祖之前,丙坤還托『世界茶王』李瑞和先生幫他來鄉裡尋祖。在他返鄉的那天,全村歡騰,熱烈的場景甚至超過了連戰那時的場面,我們宗族上下,從內心敬重丙坤,他為兩岸關係貢獻良多。」

最高禮節 鄉親送五穀和井水

宗親們為江丙坤精心準備了蘊藏濃厚鄉情的禮物:家鄉五穀和井水、鴻江族譜、一張江寨村全景圖。江子永解釋說,送家鄉五穀和井水是村裡最高的禮節,五穀意味著「五穀豐登」,是農耕時代人們的最高願望,井水則寓意「飲水思源」。兩樣禮物包裝於精美禮盒中,江丙坤將此帶回台灣,至今仍珍藏家中。

呂秀蓮、游錫、陳水扁、江丙坤四人的祖地,都在「大山深處」,唯有連戰祖地的地勢是一馬平川,眼前遼闊。其祖厝──龍海市榜山鎮馬崎村,位於漳州市郊的九龍江畔,此地盛產的「江東鱸魚」聞名於世。

連氏宗祠管委會副會長連宗和說,「連氏祖先是山西省上黨人,該村開基始祖連佛保於15世紀初來到馬崎,繁衍至今已經23世。1682年(清朝康熙年間),連氏後裔連興位從馬崎遷居台灣台南,連戰是連興位的第九世孫。」

連氏宗祠是一座二進式的閩南風格建築,飛簷拱角,石牆紅瓦,雕梁畫棟,規模不大卻氣勢不凡。門楣上掛著黑底金字的「連氏宗祠」牌匾,屋簷下懸著白底紅字的「兵部尚書」燈籠。房屋分為天井、思成堂和中堂,思成堂內梁柱書有「上開下繼千秋子孫精英出,黨吾相承萬代綿延世澤長」的對聯。

連戰認祖 無限風光

1994年起,連氏宗親連續五次邀請連戰返鄉謁祖。到了2005年,連戰長子、國民黨中常委連勝文來福州參加「海峽青年論壇」,有記者問及有無回鄉謁祖之意,連勝文回答肯定,「明年春暖花開時,全家赴馬崎認祖歸宗。」

為迎接連戰返鄉謁祖,馬崎村整整忙碌了8個月。他們拓寬了兩公里的村道,統一裝修路邊民房,修繕祖墳,就連宗祠旁邊的洗手間也粉刷得乾乾淨淨。

藍營公開 綠營低調

2006年2月底,連戰指派國民黨副主席、也是自己的漳州同鄉林豐正前往馬崎,探詢宗親有何要求,宗親告以修祖墳尚缺資金。

同年4月19日,連戰攜家人返鄉。兩三公里長村道兩旁站滿夾道歡迎的人群,連戰的車子在鑼鼓喧天、彩旗飄舞的喜慶氛圍之中緩緩前行。完成祭拜儀式之後,連戰呈給族長連宗和一個裝有16萬元人民幣的大紅包,說是貼補修繕祖墳之用。

凡事總有矛盾之處,就像綠營3位大老--陳水扁、呂秀蓮、游錫,他們即使極力主張台獨,但私底下又想認祖歸宗、親往或派人赴大陸尋根拜祖。(文轉B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