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第八次會議14日在北京舉行,並發表會議公報,在多邊經濟合作與投資貿易方面達成諸多共識。隨著上合不斷發展壯大,其面對的地區性問題日益複雜,成員國對上合的發展也開始出現不同的想法。
中亞國家獨立後迫切希望擴大在國際上的影響,因而對本地區的各項多邊機制採取「來者不拒」的態度,這也決定其對所參加的任何多邊機制都不會給予過多的重視。
中國在上合組織中以與各成員國的雙邊關係為主,在此基礎上,將多邊機制作為發展與各國關係的戰略補充,從而保證自己不會受多邊機制過多的約束,也不致因為國際組織內部出現的問題而使自己捲入到 不願參與的地區衝突和大國矛盾。
因此中國對上合一直堅持協商一致的原則,有時候甚至屈就自己的利益而服從大多數,以維護上合的團結穩定。但這樣做的弊端也很明顯,不但中國在上合的聲音和立場很難得到體現,也使各國對其未來發展無法形成明確統一的共識,組織功能陷於空轉。
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對外政策發生重大的變化,開始逐漸向「積極有所進取」轉變。上合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在今年6月舉行的葉卡特琳堡峰會上,中國不僅宣布向上合組織成員國提供一百億美元信貸支持,而且主動提出了加快落實大型項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具體合作倡議,展現出中國對上合的發展路向已經有了全新的認識。有評論認為,中國正在成為上合的「第一小提琴手」,其一舉一動不僅影響各國對上合的態度,而且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上合未來的發展基調。
當前,上合其他成員國都處在經濟危機困境中,對中國以經濟合作為主線,為上合注 入發展新動力的做法普遍持歡迎態度。俄由於要全力推進其主導的歐亞經濟共同體和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對上合的策略也有所變化,對上合安全合作的關注點正從抵禦美國在中亞的軍事存在向預防南亞極端主義力量對俄南部邊疆的威脅轉變。
上合作為目前中國唯一占據主導地位的國際組織,對未來中國更深的融入世界體系,參與國際體制的構建工作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是中國未來施展多邊外交的最佳試驗場。
(摘錄自《21世紀經濟報導》2009-10-15。原題:「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施展多邊外交的最佳試驗場」)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