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諾貝爾獎得主都是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除了美國總統歐巴馬獲得和平獎被視為「跌破眼鏡」外,美國學者歐斯壯(Elinor Ostrom)奪下諾貝爾經濟學獎也讓兩岸學者大喊「冷門」;中國人為什麼長期以來拿不到諾貝爾經濟學獎,更成為學者討論的重點。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專欄撰稿人崔宇認為,每年諾貝爾獎公布時,中國人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相比至少有華裔獲得過的物理獎和化學獎等,迄今甚至連華裔都沒有獲得過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成為中國人揮之不去的隱痛。

崔宇表示,中國經濟學家迄今不能獲得諾貝爾皇冠的原因,在於中國現代經濟學教育落後和中國人功利主義的通病。

經濟學獎 理論實務兼備

「諾貝爾經濟學獎要求技術性和理論原創性兼備,」崔宇說,「而中國老一輩的經濟學家,更多偏重於實踐而不是理論原創,因此不被諾貝爾獎青睞也情有可原。」

據媒體報導,歐斯壯是首位奪得經濟學獎的女性,但她是政治學者,台灣許多經濟學者大多未聞其名。她的研究特別強調,當人口成長快速而自然資源系統再生緩慢時,自然資源的使用者可能不了解資源的覆載能量,任意揮霍資源的組織、甚至摧毀資源。

為了提供一個有效的指導綱領,歐斯壯與她的同事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發展出一套能針對都會及環境政策問題,進行制度分析與發展架構。

因此,諾貝爾獎偏重於理論所解釋的現象,理論形成後一般要經過長期的實踐檢驗。儘管經濟學納入了數學和統計學等技術性學科,但仍是社會科學的一個分支,經濟學理論需要經濟學家的「思想」來支撐,用簡單的邏輯來解釋複雜的現實生活,並進而影響政府決策和社會進程。就像歐斯壯經過數十年的努力來驗證其研究,並對全球環境提出建議。

浮躁心態影響研究方向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曾說過,誰能解釋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誰就能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但崔宇認為,目前似乎並沒有一套解釋中國奇蹟的完整理論,即使有了,也有待時間和實踐去檢驗。

但是,中國經濟學科研和評估體制的短期化、功利化傾向成為阻礙。崔宇指出,相比物理和化學等領域的科學家而言,在有中國生活背景的華裔經濟學家和中國本土經濟學家身上,存在著中國文人通病,比如文人相輕、愛面子、浮躁、機會主義和功利主義等等。

崔宇感嘆,這種中國文人的通病是他們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主要障礙,特別對於生活在中國本土經濟學家來說,如果不能擺脫權力和資本的誘惑,其中國文人的通病將更為明顯。

但崔宇認為,現代經濟學更加重視「技術性」,目前在國際經濟學界相對受認可的華人經濟學家恰好大都集中「技術性」較強的計量經濟學領域,這增加該研究領域的華裔和中國本土經濟學家問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可能;但如果未來華裔經濟學家和中國本土經濟學家不能擺脫浮躁學風和文人相輕習慣,不願關注現實、關注基礎理論,會喪失很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