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水災後,各界急忙把泡麵、衣服送到災區,企業與慈善團體迅速興建組合屋,卻不符原住民需求,各界送愛心到災區前,能否先了解災民的心理與需求呢?」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亞磊絲.泰吉華坦在災後的「開放空間」會議中有感而發。
「開放空間」會議就像一扇扇的門,只要有心打開門,就能開啟新的空間,同時開啟無限可能。
八八水災重創中南部山地部落,災後重建工作百廢待舉,一群關懷災後重建的非營利組織於九月廿七日在台北劍潭活動中心舉辦八八水災後首次「開放空間」會議。最特別的是,這是一場事先沒有既定議程,也沒有答案的會議。
圍成圓圈自由發想 激盪創意
各界關心災後重建的參加者,大家圍成一個圓圈,從早上九點開始,一直談到下午五點才結束,共有來自企業界(外商漢威聯合、可口可樂、本土中小企業史刻亞格)、原住民團體(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與非營利組織(朝邦文教基金會、開拓文教基金會、至善基金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以及引導師、退休教師、大學生等卅五人參加。
「開放空間會議提供一個傾聽、對話的機會,讓我很感動。」來自花蓮布農族的亞磊絲指出,八八水災後,她到災區去探視親友,看到各界急忙介入災區重建,卻不先了解災民的需求,許多泡麵、衣服乏人問津,造成資源浪費,許多永久屋無人申請,讓她憂心忡忡,這些都是資源的浪費。她指出,原住民不敢接受外界捐贈的衣物,因為部落的傳統習俗,人往生之後,衣服也要燒了,平地人可能不了解這個風俗。
提供傾聽對話機會 開啟空間
「大家圍成圓圈討論,每一個人不論身分地位高低,都是平等的。」亞磊絲說,這次她參加八八水災「開放空間」會議,非常感動的是,有這麼多人來關心災區重建,自己的聲音終於被聽見,讓她看到希望。
「外人很難理解,部落消失後,原住民心靈的創傷。」亞磊絲說,許多原住民回不了家,每日不停流淚,他們最需要的是心靈重建,外界的關懷要從了解、傾聽開始,協助災民自我療癒。
在這次「開放空間」會議中,亞磊絲提出兩項行動方案,一是為台東太麻里、達仁、金峰等三個鄉鎮募集「行動書車」,滿載各界捐贈的書籍送給當地兒童,補充他們的心靈糧食。其次,以戲劇「玉山奇遇記」傳達山林生態遭人類破壞的訊息,一面提供災民心靈治療,一面啟發兒童環保的觀念。
具有心靈治療效果 推廣災區
發起這次「開放空間」會議的朝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宋咨杏指出,「開放空間」會議的特色以圓圈開始,也以圓圈結束。活動結束時,大家在亞磊絲帶領下高唱原住民歌曲「地球感受我們的承諾」。她相信,一天的討論下來,大家對於未來如何協助災後重建,有了比較明確的方向。
宋咨幸指出,這次在台北舉辦以「開放空間」方式討論「八八水災帶來的危機與轉機」,只是一個起步,希望未來災區能夠多利用「開放空間」會議凝聚共識。她強調,「開放空間」會議對於參加者具有心靈治療的效果,非常適合推廣到各災區。
「開放空間不只是一種會議的方法。」宋咨杏指出,透過「開放空間」會議可以激發團體與組織更高的效率與創意,這就是自發性組織,讓團隊找到熱情與責任,自動自發地發想與執行。
適合多元衝突議題 凝聚共識
「開放空間可以開啟對話之門。」曾引導無數次會議的開拓基金會執行長蔡淑芳指出,「開放空間」在國外運用非常廣泛,在處理族群問題與排解衝突方面,有驚人的成效。凡是具有多元、衝突性的議題,都非常適合以開放空間會議來凝聚共識。
「開放空間」創始人哈里森.歐文(Harrison Owen)曾說:「衝突的發生,就是代表沒有足夠的空間,好讓兩種意見同時存在。我們要做的不是消滅大家的熱情,而是開啟更大的空間。」
曾任「開放空間」引導師的蔡淑芳與宋咨杏深深感覺,災後重建是個非常複雜的議題,一定要凝聚災民的共識,而開放空間會議是最有效的方式。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