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偶然機緣下,開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蔡淑芳把「開放空間」會議技巧傳到台東去,為了打造「文化生活圈」,台東六鄉鎮進行了一連串「開放空間」會議。今年二月來自卑南族的馬千里參加其中一場,深受感動,決定把「開放空間」會議帶進部落。火種點燃後,一棒接一棒傳遞下去,這是當初始料未及的收穫。

六十六年次的馬千里,自台大法律系畢業後,在原住民委員會短暫工作了三個月,就回到台東的故鄉,希望能夠為部落做一些事。今年二月,馬千里與族人們成立「狼煙行動聯盟」,取名狼煙,是因為古早時候,部落發生大事時,習慣點燃狼煙向天神、祖靈告知,出外打獵的族人看到狼煙就會趕回部落共商大事。

參加了「台東文化生活圈」開放空間會議,馬千里深刻體會這是部落族人非常熟悉的開會形式,因此積極向引導師蔡淑芳、林建志學習開會技巧。

今年五月廿九至卅一日,狼煙行動聯盟首次以「開放空間」方式,在台東莿桐部落海邊舉行一場三天兩夜的「部落論壇」,來自全省各地的原住民與關心原民權益的人士共三十人參加。當大人們坐在沙灘上,吹著海風,認真討論「反核廢案」,小朋友就在沙灘上玩耍。

馬千里說,「開放空間」會議不像一般會議,它沒有事先預設的議程與立場,可以讓參加的人充分表達意見,如果能夠好好發揮,一定可以重建出理想的部落生活形態。

「反核廢案」是這場「部落論壇」的焦點,透過三天二夜的討論,部落族人充分意識到,台電把達仁鄉南田村列為核廢料貯存場之一,原住民的立場完全被忽略,非常不合理。未來要透過一連串行動發起連署,加強與其他縣市反核團體橫向連繫,並加強對學校兒童的教育。

五十二年次的林建志,原來住在台北市忠孝東路鬧區,高中畢業後隨父母親移民多明尼加,後來到紐約讀藝術,二○○三年全家回到台北,父親賣掉台北的老房子搬到台東定居。在朋友介紹下,林建志參與了台東社區改造的工作,透過「開放空間」會議,與台東鄉親們共同經歷了連串的驚奇。

為了讓台東鄉親真正參與「台東文化生活圈」的規畫,在蔡淑芳的引導下,台東縣六個鄉鎮舉行一連串「開放空間」會議。其中在池上鹿鳴酒店那一場,鄉親們討論熱烈,讓在場的台東縣文化觀光處科長李吉崇印象最深刻。他說,池上是米王的故鄉,當地有飯包博物館,有大善人杜俊元回饋家鄉的杜園,大家難得聚在一起討論池上的未來發展,話匣子打開後,才發現有許多合作空間,透過「開放空間」激發了鄉親的熱情。

這一年來,台東共舉辦六場「開放空間」會議,在台東縣政府熱心支持下,最近出版小冊子「從我開始」,希望地方父老更了解「開放空間」的神奇效果。林建志認為,社區改造最好由下而上,「開放空間」會議提供了凝聚地方共識的最佳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