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早期零星的出版單位參展,到一九八九年首度在法蘭克福書展設置台灣館,今年恰好是台灣館參展廿週年。

龍應台回憶,九○年代她在法蘭克福的家,書展期間成了接待兩岸朋友的地方。她尤其記得九○年代末,台灣出版人詹宏志、郝明義第一次來法蘭克福書展「探路」,她總是聽著他們每天往來書展的心得,以旁觀角度看著台灣出版界在這場圖書盛會中,一步步站上國際舞台,「這次再進到書展,過去回憶湧上心頭,那年秋天黃葉飄落的街景歷歷在目,感觸很深。」

廿年來,將台灣與法蘭克福書展緊密連結的靈魂人物,就是法蘭克福書展前主席、被尊為「書展先生」的衛浩世(Peter Weidhaas)。他與郝明義等台灣出版人已建立起深厚交誼,這幾天在台灣館,不時可見到留著灰白大鬍子的他穿梭其間,熱情關切台灣館的活動內容。

全球版權交易量居冠的法蘭克福書展,為國際出版交流的重要平台,而主掌書展廿五年的衛浩世,正是將法蘭克福書展推上「世界第一」的重要推手。

一九七四年至二○○○年間擔任書展主席期間,衛浩世積極邀請中國、台灣參加書展,並走訪亞洲、拉丁美洲各地,努力讓這些西方不熟悉的邊緣國家在書展發聲。

對於今年法蘭克福書展以中國為主題國所引起的爭議,他老神在在地說:「這對走過六十一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來說,是很平常的!」過去希臘、印尼、越南、阿根廷等國在軍事專制時代,來參展的出版商也是爭議一大堆,如西班牙曾對國內加泰隆區獨立參展有意見,加拿大也反對魁北克省被列為特殊單位等等。

一九七五年文化大革命剛結束,衛浩世走訪中國,將因為反對台灣出版商參展而退展多年的中國,再度邀回書展,條件是在大會目錄上,台灣參展者都需歸在「China」底下;直到二○○六年,台灣才獨立歸到「T」開頭的「Taiwan」下。他坦言,今年「台灣館」改名「台灣出版人館」是雙方妥協的結果,但他認為書展一貫堅持的原則,就是作為一個自由交流的平台,因此他樂見今年台灣、中國在這裡同時發聲,對台灣館今年整體規劃,他大力讚揚:「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