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館是明清時期城市裡同鄉或同業組成的民間團體。最早出現於明朝初年,目前所知最早的會館是建於明永樂年間的北京蕪湖會館。

嘉靖、萬曆年間,會館愈來愈興盛,到了清朝中期,會館幾乎遍及通都大邑,府、州、縣城,甚至某些鄉鎮也成立了會館。明清時期聊城是運河上的商業重鎮,商賈雲集;根據史料記載,在聊城東關運河沿岸曾經建有八大會館;不過目前還有資料可尋的只有太汾公所、山陝會館、江西會館、蘇州會館、贛江會館、武林會館(浙江會館),其中山陝會館是唯一保存至今的會館建築。

八大會館 知名商賈雲集

一般而言,會館是同鄉或同業聚會、飲宴、議事的場所。不過有些會館同時作為祭祀本鄉所崇敬守護神的廟宇,例如各地的福建會館大多數也是「天后宮」,而各地的山西會館,則大多是「關帝廟」。

山陝會館是聊城曾經經濟繁榮的見證。它的建築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融儒、道、佛三家思想於一體。建築佈局緊密,錯落有致,連接得體,裝飾華麗,是中國古代建築中少見的傑作。特別是它的石雕、木雕、磚雕和繪畫更是中國建築藝術的精品,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雕刻拔卓 八仙人物栩栩如生

沿著運河走到山陜會館門前,立刻就會發現,這一座建築與聊城的其他建築大不相同,他擁有明清山西廟宇建築的特點,正面不寬但非常高。山陜會館的大門,寬度大約七公尺,高度卻有十公尺,而且雕刻遍佈,幾乎沒有任何留白,連細節也相當考究精緻。

走進大門之後,必須鑽過一道低矮狹長的小門,才能來到會館的中庭,回過頭來就會發現,剛剛鑽過的原來是戲台中間底下的過道,這也是山西廟宇的特色,大殿對面建有戲台,進入廟宇的路線不是繞過戲台,是從戲台底下彎腰穿過。

這座戲台正面的雕刻已經相當可觀,更有趣的是,在戲台兩側演員化妝室的牆上還可以看到從清朝到民國,山西、山東各地的戲班演員們所寫對戲東、班主不滿的打油詩,以及京劇、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劇種的許多傳統戲碼。

正殿也稱為關帝殿,寬敞的大殿不只用來祀奉關公,也是山陜商人聚會議室的場所;大殿前有四根雕刻極為精細的方形石柱,石柱上方,鑲著三塊大型木質透雕額枋,中間刻老子和八仙人物。左邊刻《神仙傳》故事,右邊刻有《行孝圖》,這三塊透雕額枋,刀工細膩,人物傳神,是極為難得的精品。正殿兩側的配殿同樣各有四根以石雕麒麟、大象作為柱礎的方型石柱,或陰刻或陽刻,圖案精美細緻,山陝會館建成後先後進行過八次擴建和維修,維修所用木材來自陝西終南山,工匠則來自山西汾陽府,建築風格儘量表現山西、陜西地方特色。非常值得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