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舉行的研討會中,在探討「兩岸互信機制與美國角色」主題時,國內外學者認為建立互信機制有助兩岸關係更加和緩,但若沒有顧及到美國的戰略利益,恐會傷害台美關係的發展。
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熱論已久,國內有超過百篇論文期刊在探討此議題。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所長陳一新表示,兩岸協商軍事互信機制,進行中或是正在規畫的有7個議題面向,分別為訊息交換、溝通、沿海部署、災難援救、透明化、拘留和查核。
而協商過程必定經過各自研究、共同研究及官方協商3個步驟議程。面對兩岸關係漸入「暖春」,美國必須在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中扮演更多重的角色,例如仲裁者、擔保人、推動者和監督者。
雖然軍事互信機制是兩岸共同的利益,但在協商談判的過程,會面臨到幾個困難與障礙。首先是美國對台軍售,以及台灣希望獲得美國武器系統;二是兩岸對於建立機制的「目的」不盡相同;三是兩岸對於「一個中國」毫無共識;最後是兩岸有各自的「長遠戰略」。
陳一新認為,台灣必須運用「聰明」的力量(smart power),華府也必須在兩岸之間持續發揮不可獲缺的影響力,台灣才能在獲得美國軍售和大陸的經濟利益之間取得平衡,爭取最大的利益。
前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葛林(Michael Green)指出,美國樂見兩岸關係改善及互信機制的建立;兩岸互信的加強可促進台灣在經濟、文化等進步,尤其能爭取更大的「國際空間」,更有機會「走出去」。
但葛林認為,若兩岸互信機制建立後,美國勢必會重新考慮未來在兩岸之間所要扮演的角色,以及衡量美國戰略利益所會受到的衝擊;但他強調,美國不會因此改變其核心利益與價值,例如對台軍售、一中立場等。
對於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議題,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副秘書長羅援少將昨日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說,兩岸軍事互信時機不能守株待兔,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可營造氛圍,培植感情,但難以觸及核心戰略利益。
他表示,兩岸軍人應該在交流中消除誤會、尋求共識,以誠意創造軍事互信的時機。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