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上有論者指出,今年報考台大農經系所的學生中,有7成來自台北縣市的好學區學校或貴族私校,少數來自中南部。筆者認為這裡顯示出地理學意義上的不正義,亦即台灣教育資源上的南北不均衡分配,所造成的就學機會的不平等。
文化偏好造就知識貴族
如果把它關連到南北在基礎建設、醫療資源和健康條件等面向上的分配不均,我們能不震驚於這種差距的邪惡本質。這些出類拔萃考生的父母,約一成是大學教授,一成是醫生,其他也有企業主、基金經理人等,務農的家長則完全沒有。這裡點出了進入台大受教的機會結構有著嚴重的階級偏好,它排除掉了弱勢階級的子女。
此外,在優勢的條件下,北部學生較南部學生英語程度好。這一方面表示英語已經被台灣教育體制供奉為具有價值的文化資本,同時也意味著具有經濟優勢的北部人可以將金錢轉換成這個文化資本。
除此之外,金錢也可以轉換成具有貴族品味的才藝。而這些顯然也比「免錢」的才藝更能符應台大的「選擇性偏好」。
親近同類特質習而不察
然而這個「選擇性偏好」是如何構成的呢?筆者認為台大這個篩選機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教授的習性和鑑賞力恰恰與其所揀選的「好學生」之舉止言談和文化品味有著高度的選擇性親合。這種習性和鑑賞力是家世背景和長時期的經濟或文化優勢所形塑出來的,它早已像基因密碼般植入其身心狀態中,成為習焉不察、無意識的鑑賞架構。
由於這樣的習性和鑑賞架構是無意識的,做最後決斷的教授們通常不會覺察到,雖自認客觀中立,卻有著特定的結構性偏好。當教授們在審查資料時看到學生的輝煌事績,在面試時觀察學生如何對答如流,儘管在意識層面上努力地堅守公正的立場,但潛藏在無意識底層中的鑑賞架構卻主導教授們的判斷。他們或許心想:「沒辦法!北部的學生確實是表現得比較優秀,實在不是我們在偏心。」
多元入學反成多錢入學
如果筆者以上所言為真,則這表示我們除了要反省多元入學精神的甄試制度設計如何造成多錢入學,而優勢區域和階級的子女在有利的資源中,成為甄試當中表現最優的學生之外,更需要關切教授如何在客觀中立的選擇動作中,投射出心靈結構當中的階級品味偏好,而這意味著一種心靈結構的「基因複製」。台大教授以他們自己的形象揀選具有相同心靈結構的學生。這種心靈的複製可能是台大最大的警訊。
系統拒斥文化差異危機
因為農民的無米樂、工人階級的社群連帶、中南部多姿多彩的在地風情和免錢才藝所隱含的文化創造力,被台大系統性地排除在外了。在1971與喬姆思基(Chomsky)的對話當中,傅科(Foucault)指出,「我們都知道原本應該傳授知識的大學和整個教育系統的權力掌握在特定社會階級手中,並排除其他社會階級在這個權力之外。」不知台大教授們如何詮釋傅科這段話?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