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時,李秀蘭的推車就已在南港軟體園區旁的巷子安放妥當,揭起「包公碗糕」的招牌(見圖,SOHO協會提供)。小小一碗麻豆碗糕,背後卻有著辛酸故事,身為單親媽媽的她為了養活女兒創業,卻因不善行銷收入微薄,投入批發也以失敗告終,直到近來參加青輔會的課程,大幅改造了一番,生意才略有起色。

李秀蘭和丈夫離異後獨自撫養女兒,還得一肩擔下超過百萬的債務,一次機緣,她決定回到家鄉麻豆拜師學藝,將當地特色小吃碗糕搬到北部。

她選擇在黃昏市場附近租下早上的攤位,將碗糕當早餐賣,卻發現南北飲食文化大不同,北部人很少早上吃碗糕,也不習慣米漿加入焦糖的作法,生意好時一天也只能賺一千三百元左右,扣掉房租後月入不到一萬五千元。

後來她改作批發,將商品寄賣在六個早餐店。然而依然不成功,原因是店家不懂得「照顧」碗糕,蒸出來的產品糊糊的不好吃。

這樣的情形直到她參加青輔會的創意課程後,才有了轉機,老師建議她創立自己的品牌,並利用網路行銷。鮮少碰觸電腦的她開始學架部落格,把自己的一些心路歷程分享出來,藉此累積人氣。

「接觸行銷後,才知道到處都是學問!」李秀蘭說,原想將店名取為「黑面」,但老師覺得缺乏特色,商標也和飲料公司類似,不易申請,建議改成「包公」。「碗糕」兩字也是經過深思熟慮,因為正確寫法是「碗粿」,但李秀蘭發現用網路關鍵字搜尋時,「碗糕」比「碗粿」容易被查到,才耍個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