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文建會評選出「台灣文學經典」三十部,前輩作家姜貴的長篇代表作《旋風》、蕭白的散文《響在心中的水聲》都名列其中。台灣文學館目前正舉辦「時代下的筆耕者──姜貴、蕭白文物捐贈展」特展,展出兩位作家及家屬所捐贈的手稿、圖書、信件等一百多件相關文物,以向兩位文壇前輩致敬,展期至明年一月十七日止。

台灣文學館展示教育組副組長簡弘毅表示,姜貴與蕭白在戰亂中自中國渡海來台,在「國策文學」當道的時代下默默寫作,開展各自的文學世界。特展展出兩人出版的全部著作,包括姜貴的反共文學經典《旋風》的最早版本、胡適的推薦信,以及蕭白手繪水墨畫、榮譽勳章等重要文物,以呈現五、六○年代台灣文學發展史的一頁。

台灣文學館正舉辦捐贈特展

姜貴於一九○八年出生於山東諸城縣,本名王林渡,另有筆名王行巖、辛季子,早年曾參與北伐革命、中日戰爭並曾任職於國民黨從事黨務、擔任《中央黨務月刊》編輯等職。

一九四八年來台後,姜貴因經商失敗,同時又遭遇長達八年時間照顧臥病在床的妻子和三個兒子,生活顛沛流離,但這些困苦經歷卻也滋養了他的小說,成為他筆下動人的元素。晚年姜貴仍寫作不輟,至一九八○年病逝為止,他共完成小說《旋風》、《重陽》、《碧海青天夜夜心》、《白馬篇》,散文《無違集》等五十多部作品,並曾獲第一屆吳三連文藝獎。

姜貴名著《旋風》受胡適推崇

姜貴早年的軍旅生涯及戰亂經歷,成為他寫作的重要背景,一九五二年寫成長篇小說《旋風》(原名《今檮杌傳》),一九五七年自費印行五百冊,出版不久受到胡適、高陽等人的推崇。台灣文學館館長鄭邦鎮表示,《旋風》在八○年代前後最為流行,當時學生幾乎人手一本,而他過世後,這部小說也在一九九九年獲選為「台灣文學經典三十」,成為現今討論「反共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姜貴長、短篇小說著作豐富,對人性與歷史刻畫深刻,評論家夏志清盛讚他的作品「正視現實的醜惡面和悲劇面,兼顧諷刺和同情,而不落入溫情主義的俗套,可說是晚清、五四、三十年代小說傳統的集大成者。」

蕭白一九二五年出生於浙江,本名周仲勛,另有筆名風雷、洛雨、金陽、周雨等。他早年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服務隊,一九四八年隨軍來台,曾任職於黎明出版社,與姜穆、田原等作家企畫編輯《中國新文學叢刊》,推出葉石濤、鄭清文、李喬等廿部作家自選集,廣及許多本省作家,轟動一時。

蕭白代表作《響在心中的水聲》

蕭白雖同樣出身軍旅,但與姜貴不同的是,他筆下鮮少觸及時代氛圍與戰鬥意識,而充滿生活哲思與自然意境。退役後他移居台北近郊,寄情於山水,創作以散文為主,尤以《響在心中的水聲》為代表作,其他作品包括《弦外集》、《山鳥集》、《靈畫》、《當時正年少》等,及小說《破曉》、《壁上的魚》等卅餘部曾獲第三屆中山文藝獎。

寫作外,蕭白也投入書畫創作,過著遠離紅塵生活,被李喬譽為「亂世裡的獨行俠」。自一九八九年起便正式封筆的蕭白,如今高齡八十四歲,山居生活仍以水墨畫自娛。

展期將至明年一月十七日止

「時代下的筆耕者──姜貴、蕭白文物捐贈展」為二○○七年以來,台灣文學館「灌溉文學的花園」捐贈展系列第四檔。館長鄭邦鎮表示,文學史料、手稿與文物蒐集典藏,是一切台灣文學研究與教育推廣的基礎工程,尤其文字手稿紙張保存不易,大規模徵集並保護這些台灣文學史料,是台灣文學館的責任與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