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與談人:上野千鶴子(東京大學社會系教授)李元貞(淡江大學榮譽教授)范雲(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鄧惠文(精神科醫師)陳穎叡(北縣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執行理事)葉樹姍(本座談會主持人;大愛電視台新聞部經理)
少子化趨勢下,養兒防老的觀念雖已打破,但全球邁入高齡化社會,仍不免擔心誰為自己的晚年買單?如果身邊有伴侶可以互相照應是樁美事,但如果只剩下自己一個人,我們該如何因應老後一個人的生活?尤其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長的情況下,無論結婚與否,到最後都得面臨一個人的晚年生活。
「敗犬」比例逐年升高
上野千鶴子:15年前我還關心裙子底下的事情,寫了《裙子底下的劇場》,15年後,我也老了,所以從自我的處境出發寫了《一個人的老後》。我發現老而不婚的女人在亞洲各地,都被冠上不同名稱──在大陸叫「餘女」、韓國叫「老處女」、台灣也用日本的名稱「敗犬」。有四種人正在讀我這本書,一是單身、二是已經結婚,但意識到將來自己可能會變成一個人,三是正在婚姻中,但害怕自己會變成一個人,四是曾經結婚,但現在是一個人,且完全不會羨慕別人的人。以上看起來似乎女人的擔憂多於男性,其實男人也需要面對自己一個人的老後問題,自己一個人看起來似乎很悽涼,但怎麼說都是我的選擇。而活得愈老,就愈有可能只剩下自己一個人,本書分享很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范雲:台灣女人一個人老後的比例其實和日本相去不遠,數據顯示台灣35~39歲單身比例佔全台人口1/4,僅次於法國,而從民國83年之後,每年平均有12萬人恢復單身,65歲以上單身女性比例遠高過同齡男性20%~40%,依此可知,即使男性喪偶後仍比女性容易再婚,而女性無論結婚與否,幾乎85%都會成為「敗犬」,女人首要課題就是如何「反敗為勝」。但一項精確的社會調查顯示,台灣女性寧願選擇不快樂的婚姻甚過單身的比例,竟然是全球之冠,讓推動婦女福祉的社團更希望能幫助台灣女性走出慣於依附另一半過活的生活方式,也希望藉由社會團體的幫助,讓永遠在照顧他者的女人老後能獲得完善的照護。
健康第一 快樂過活
葉樹姍:今天的座談讓大家學到了兩種智慧──一是世間財,二是智慧財。面對未來一個人的生活,個人的理財方式與身心調適之道同樣重要,更可以從這場座談借鏡了解選擇自己最合適的方法面對老後。
李元貞:我今天算是在座的最長者,且完全符合今天書中探討一個人老後的身分,在目前台灣尚未有完善的照護制度下,我只能靠我自己,我的經驗或許可以帶給即將面臨老後生活的人一些參考。因為我是一個人獨居在花蓮,所以我選擇了不用耗費體力上下樓梯、有管理人員照應的公寓大廈,加上離醫院非常近,就醫非常方便;而生活上我努力樂活,所謂樂活就是每天積極快樂的生活,當然也要配合持續的運動,維持自身的健康,讓我最後不會痛苦的生病死去,也是我所求的「好死」。芬蘭研究指出,想要好好終老而死,就是要維持良好的健康,壽終正寢。
家中看護女性的老後
葉樹姍:李教授的意見,也點出了台灣社會照護制度的不健全,我們的社會是否已準備好去因應愈趨高齡的社會。
陳穎叡:台灣社會長久以來家中若有長者生病需要照料,通常都是由家中收入不豐的女性擔任,長達十數年的照護時間,讓她們原有的生存能力或社會適應力逐漸喪失,如家中有兄弟姊妹能負擔生活經濟問題,尚不至於變成社會負擔,但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家中照護長者的女性單身比例竟高達46%,許多不僅已沒有謀生能力,甚至連重拾自我都有困難,當照護家中長者的時光剝奪她們的青春,漸漸步入老年時,她們該如何面對未來一個人的老後,更是政府制定完善照護政策的需要別關注的部份。
調整自我 觀察學習
葉樹姍:如果無法依賴社會,我們個人可以如何調整?該何時準備?
鄧惠文:台灣社會對老這件事還是會歧視,年長者憂心自己的老,也擔心死亡這件事,以致無法開心過晚年,也讓整個社會都無法健康面對老後這個議題,變成一件討厭或棘手的事,每個人遲早都會經歷,有很多事情年輕人可以從長輩身上學習而開始貯備的。比如家中很多長者其實非常想跟兒女住在一起,但天生的民族性讓長輩習慣大小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或者一不順眼就抱怨或自怨自艾,想得到兒女的回應,但嘴上表達的永遠和心裡想的相反,讓年輕一代不知如何相處,加上不適應與同輩老人共同聚會,鎮日待在家中,變成晚年社交恐懼症,如果自身還年輕,藉由觀察中家長輩進而調整自己老後生活的適應能力,加上如有未來的社會照護制度可以期待,才可能過得好。
完整政策 友善環境
葉樹姍:日本照護政策已上路20年餘,韓國2009年也已上路,台灣則可能要等到2011年,上野教授可給予台灣什麼建議?
上野千鶴子:日本雖然推動長期照護政策20多年,但各地仍有適合個人的互助社區、公寓網絡,讓民眾可享有資源,我自己也在推動一個互助網路,希望擴及亞洲女性,首先要能承認自己會變老,才能自助及助人,進而發展一個友善完好的互助環境。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