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打造的丸之內辦公大街,有個清楚的意圖:建造出一個不亞於巴黎、倫敦的現代東京,甩掉木造屋的傳統、拋開半洋半和的混搭建築形式,正式進入歐洲建築的時代。一家建商、一個企業,帶著清楚改造的企圖,改寫了日本新首都的長相。

入秋,東京氣溫已經降到攝氏二十度。即使天晴,也看不到太陽。

當然,我們總是一頭就鑽進去,被漂亮的商品、柔亮的燈光、恰到好處的音樂,以及不知從哪飄散出來的花香、咖啡香圍繞著,覺得熟悉、安全又適意,完全不介意自己身在哪一棟大樓裡。

從東京車站往「丸之內」方向走,天空會忽然不見了,一棟一棟緊密連結的商業大樓,出現日本最大的辦公大街,

辦公大樓裡是長串長串深不見底的走道,電梯通往綿延不絕日光燈管下的商社辦公間。大樓外是秋風一吹,一種分不清方向,不斷在街心打轉的荒漠感。

明治時期,這裡是荒草漫漫的練兵場,商業大街多半集中在日本橋一帶。因為緊鄰皇居,十幾萬坪土地,價格比市價高出七、八倍。

精明的商家,打打算盤,誰也不肯認購。經營礦山、造船、銀行,尚未插足不動產生意的三菱家族,出人意料的出手全數買下。

當時,大家都不明白,三菱要這麼一大片土地作什麼?

後來,據研究「幕府末期商人」的專家分析,低階武士出身的三菱家族,擁有比一般商人更強烈的「君臣意識」,若是將自己的事業核心緊繞在皇宮四周,豈不是一件既榮耀又愛國的表現。

今天,觀光客熟悉的翻新大樓「OAZO」、「TOKIA」、「日本生命館」、「丸之內大樓」……,是十九世紀初,由三菱聘請設計專門舉辦外交宴會「鹿鳴館」的英國建築師孔德,仿照倫敦商業大街,整排蓋起紅磚、石材辦公大樓。

雖然,全世界各大城市充滿了財團出資興建的雄偉建築,但是整片區域,由一家商社包辦,龐大的規模,並不多見。

而且,三菱打造的丸之內辦公大街,有個清楚的意圖:建造出一個不亞於巴黎、倫敦的現代東京,甩掉木造屋的傳統、拋開半洋半和的混搭建築形式,正式進入歐洲建築的時代。一家建商、一個企業,帶著清楚改造的企圖,改寫了日本新首都的長相。

而三菱與「國家」的君臣關係,在日後的幾場戰爭中,更加緊密;從生產艦艇、飛機,到提供軍方情報、軍需用品……,每次都集結最大力量,為日本軍方提供協助,當然,也賺到了戰爭的超額利潤。

但是,這個與「國家」緊密相連、充滿「國家」意識的企業,在國家戰敗後,也像翅膀被修剪過的蒼鷹,一時難再高飛。

二次大戰結束,三菱被迫「財閥解體」,下達命令的聯軍總司令部,也設在是緊鄰皇居,護城河畔的第一生命大樓裡,與皇宮對面的丸之內,代表日本玄關的三菱霸業,近距離相望。

走在四周摩天大樓包圍的大街上,身邊人群穿梭,大家都是快步的一頭鑽進去,再也沒有人介意身在哪一棟樓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