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2點左右,王中軍都會出現在位於北京CBD豐聯廣場的辦公室。「朋友們對我說,現在華誼是多少多少億,再過幾年,又是多少多少億,他們在給我畫大餅。」華誼兄弟投資公司董事長王中軍說。他一貫冷峻沈靜,即便是如今面對上市的大好消息,也絲毫沒有過度興奮的跡象,這一切好似水到渠成。

華誼登上創業板計畫發行4200萬股,占發行後總股本比例的25%,每股面值1元人民幣,發行後總股本暫定為16800萬股,預計本次募集資金數額為6.2億元(人民幣,下同),將用於補充影視劇業務營運資金。

最大民營影視集團受矚目

「我們進入電視劇市場才幾年,但電視劇已和電影業務並駕齊驅成為我們公司主要營業專案。」華誼兄弟投資公司總裁王中磊曾向記者表示。

華誼上市,對於資本市場來說,只是多添了一家中小型公司而已。但是作為大陸最大的民營影視製作集團,其在娛樂產業呼風喚雨的性質勢必引來眾人關注的目光,這是逃不掉的。

在王中軍的心中,華誼兄弟要做中國的「時代華納」,「未來,恐怕要資本規模上10億左右的娛樂公司,才能站得住腳。」王中軍曾告訴記者。

與弟合作 性格互補

「野心」的背後是無休止的工作。王中軍每天早上5點起床、游泳,然後就在電話中、飯桌上和咖啡館內開始了他大部分的工作。王中磊平均每天也只睡5個小時,與哥哥看似休閑的工作方式不一樣,他每天面對的是無數的會議和電話。兄弟倆性格也不同,熱衷於藝術的王中軍給人的感覺更為強硬,他更多的是做一些戰略上的規畫,而一直在負責公司運營的王中磊則顯得害羞而柔和。

王中軍熱衷於參加各種社交活動,結識了不少企業家,對於民營企業來說,這種結盟的心態與做法為公司發展帶來不少的好處。這從公司的發起人名錄中便能看出端倪。

登陸深圳創業板的華誼兄弟註冊資本為12600萬元,法定代表人為王中軍,公司發起人為王中軍、王中磊、馬雲、魯偉鼎、江南春、虞鋒、王育蓮等18名自然人,分眾傳媒CEO江南春曾以5.9%的持股比例成為第四大發起人。目前王中軍擁有公司34.85%的股權,王中磊持有11.01%的股權,兩人合計擁有45.88%的股權。

陸電影票房華誼奪冠

近幾年,華誼兄弟一直占領了大陸電影票房總冠軍,2004年,華誼兄弟占大陸電影市場銷售收入的35%。華誼兄弟在電影方面已基本實現了從編劇到導演、製作,再到市場推廣、院線發行等完整的體系;在電視劇製作方面現在有張紀中、周冰冰、李波等七個工作室。

但是,影視的投資成本也越來越大。相對於一部800萬元低成本電影投資,電視劇現在的單集成本也越來越高,現代戲基本在五六十萬起步,古裝戲成本更高,2000萬的投資算是比較低的。「再加上周期也比較長,從拍攝到銷售完,大概的周期在18個月左右。如果沒有一個非常穩定的資金鏈也不會培育出一個非常好的電視劇行業來。」王中軍表示。

如果要每年生產幾部電影和電視劇的話,對於一個擁有千萬資產的公司來講,資本運作無疑是重中之重。

華誼兄弟是娛樂業較早進行私募的公司之一。2000年6月,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公司成立,太合控股花了1300萬元獲得了華誼45%股份。太合控股以地產和金融業為主,有充足的資金,當時也正在尋找新投資點,王中軍與太合控股董事長王偉又都是車迷,兩人一拍即合。

股權合作 掌握市場

2004年,TOM集團以1000萬美元收購華誼35%的股份,而在此之前,華誼先回購了太合的股份。2005年,華誼兄弟又以10%的股份獲得了TOM集團的1000萬美元融資。2005年12月,中國最大SP(電信增值服務提供商)之一華友世紀宣布,將對華誼兄弟旗下的音樂公司,進行超過3500萬元的戰略性投資,以此獲得51%的股權。2006年1月,買完雅虎中國之後,馬雲便宣布斥資3000萬元,聯手華誼舉辦2006年超級娛樂表演秀的「雅虎搜星」。

幾次大的資本戰略協作,讓華誼兄弟轉身變成了中國最大的民營娛樂集團之一。經過幾次股權合作,華誼公司的股權結構變得多元,但王中軍依然保持控股地位。

「與太合、TOM、哥倫比亞合作過程中,我們掌握了國際遊戲規則。」不斷成功的資本運作讓王中軍越發自信,「國外大公司也有薄弱之處,他們的營銷模式都一樣。但我們懂得一部影片在歐美市場該如何賣,在東亞市場怎麼賣。如果說今天重新拍《大腕》,一樣的陣容,一樣的故事,一定比以前賣得好。」

積極擴張 不知疲憊

以前,王中軍總是津津樂道地提到自己當年創業的高效,他1994年2月10日回到北京,5月16日華誼廣告公司就開業。而如今,自信之餘,他也深深感慨公司規模依然不夠強大。中國民營娛樂公司差不多都是1000萬元、2000萬元規模,最多只有幾億。「規模化經營太重要了,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如此頻繁併購的原因。」王中軍表示。在民營娛樂的擴張道路上,兩兄弟一旦穿上了紅舞鞋,就注定要不知疲憊地跳下去,上市只是一個小插曲,難怪他們興奮不起來。

(摘自《君子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