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華醫學會首屆全國公共衛生學術會議,10月15、16日在北京召開,以「臨床疾控攜手共同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為主題,討論H1N1新流感。中華醫學會衛生學分會主任委員曾光即公布一份由中國研究人員完成的調查,證實H1N1新流感主要是透飛沫傳染,並建議感冒患者最好戴口罩避免傳染給他人。

天氣漸漸變涼,進入每年流行性感冒的旺季,好不容易趨於平緩的H1N1新流感疫情又開始蠢動。以大陸為例,青海已傳出大陸第2例死亡病例,讓醫界提心吊膽。因此,中華醫學會16日也在廈門舉行「第十次全國呼吸病學術會議暨第一屆海峽兩岸呼吸病學術論壇」,有近2000位國內外呼吸病學相關領域專家和醫務工作者與會,台灣胸腔科醫學專家也有42位出席。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蔡熒煌會後表示,台灣胸腔學會和大陸呼吸病學會正式合作,兩岸專家未來將針對新流感重症救治,共同研究、確實降低死亡率。

和病人談越久越易發病

據財經網、新華社報導,中華醫學會衛生學分會主任委員曾光表示,飛沫傳染與空氣傳染,被認為是呼吸道傳染病的兩大傳播途徑。飛沫傳染是指患者在說話、打噴嚏時,噴出帶有病毒的飛沫,直接進入他人的口、鼻黏膜,導致對方感染,或是沾附在其他部位,被人以手觸碰後透過以手拭口、鼻等方式間接傳染;空氣傳染則是指病毒被噴出人體後,在空氣中形成懸浮顆粒,隨著人們呼吸空氣而進入人體,導致疾病發生。

由於H1N1爆發之後,群聚感染事件層出不窮。大陸衛生部在7月公布的第二版H1N1診療方案中,認為「主要透過飛沫或空氣經呼吸道傳播」,因此建議以空氣消毒、使用N95口罩等,作為H1N1重要的防控手段。

不過,研究人員韓柯針對一個四川旅行團做病例回溯調查,發現旅行團內部傳染的可能性遠比搭機時被傳染的可能性更大。韓柯表示,這個23人的旅行團中,有1名美籍華人旅客在返回成都時被證實得了H1N1;調查發現,曾與她搭乘香港到成都、成都到九寨溝的班機乘客都沒有人發病;反而是途中她開始不舒服時,7位照顧她的導遊、團友被感染,感染率30%;從九寨溝當地加入旅行團的7人也有2人感染,感染率29%。

團友事後告訴醫護人員,這位病人十分健談,常與人聊天,被其傳染的人都曾與她近距離接觸、交談,而且交談的時間越長,患病機率越高,可見飛沫傳染是最主要的傳染途徑。這項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美國《新發傳染病》雜誌10月號。

中西部成為防疫主戰場

曾光表示,飛沫傳播流行性感冒已是人類的共識,但是否會透過空氣傳播,仍在爭論中;而大陸衛生部10月新發布的第三版H1N1診療方案中,對空氣傳播途徑已改為「有待進一步確證」。

「大城市報告病例數多,但防控能力強!」曾光進一步表示,大陸H1N1疫情擴散,是數量龐大的國內流動人口經由火車、汽車、飛機、輪船等各種交通工具來往各地所造成,往往要等到爆發嚴重的社區群聚感染才會被發現。因此,大陸下一步H1N1防治策略重點,應該放在防範力薄弱的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區,而且很可能成為與之決戰的「主戰場」。

中小城市應有自己對策

「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區人口眾多,衛生防疫和醫療救治能力明顯落後於東部大城市,缺乏防控經驗,直接受到爆發疫情的衝擊,思想準備和技術準備可能都不足。這些不利因素可能導致病例迅速增加,也可能較多地區出現危重病例,甚至發生死亡。」曾光認為,在此之前於大都市的防控成功經驗,未必都適合這些地區,因為在人口大量流動的過程中,「外堵」概念已經完全不同,要堵非常困難,而是應該思考針對這些中、小城市與西部地區民情和生活習慣,發展新的防疫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