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接B3)
年群體的活力和可能性。
此外不能忘記這一代的重要前驅,長年在廣州生活和創作的四川人王磊。他活躍於整個九○年代,曾混跡於戲曲、流行和搖滾樂界,是最早實踐DIY工作室製作,體現出獨立精神的音樂家。王磊先後涉足民謠、搖滾、電子和雷鬼樂等領域的創作,成就非凡。
北京搖滾在世紀之交也不是乏善可陳。無聊軍隊為代表的龐克群,以及摩登天空公司旗下的英式、電子和輕搖滾群體都令人耳目一新。二者均是國際大都市裡搖滾潮流推進的產物,但前者在服飾、旋風的鮮亮之外還體現了北京本土市民無產者的草根潑皮氣質,而後者則開風氣之先,對北京新一代搖滾的影響甚巨。
不可忽略的還有上海的搖滾群體,作為1949年之前中國乃至亞洲的流行音樂重鎮,上海在九○年代後期才被人注意到它跟搖滾樂的聯繫。最優秀的電子藝人B6,抒情而怪誕的另類民謠樂隊頂樓馬戲團,從無浪潮搖滾邁向噪音的Junkyard……都是不會大紅大紫、但有品質保證、影響力尚不可限量的人物。放鬆的環境、務實的態度、不拘一格的風格,這是上海的特點,所以也容易在地下搖滾的烈火裡被遮蔽。
按照樂評人顏峻的觀點,第三代的出現有空前的革新意義,即搖滾樂作為生活方式的成立,作為青年文化現象在全國各地的生根發芽。因為此前的搖滾樂從某種意義上幾乎是首都搖滾的同義詞,等於少數音樂精英自上而下向給聽眾的派發。而第三代是九○年代大陸青年文化在市民社會裡全線發展的結果,是音樂、服飾、生活方式、價值觀、俚語等方方面面的覺醒、交叉、滲透和蔓延。從這一層廣泛的意義來看,大陸搖滾在世紀末才有了剛剛開始的跡象。
關於搖滾樂的話語也彷彿第一次顯示出朝氣。樂評人的職業顯露出重要性。他們其中的佼佼者,也多半是人文學科的畢業生,沒有音樂專業背景,卻組織了大大小小的演出和唱片活動,身兼評論、宣傳、策畫和行動的多重角色,儼然是運動中的文人活動家。而許多關於搖滾的文字,往往從音樂引申到對個人自由,教育體制和社會現實的思考探詢。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