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來自北京的新生代獨立搖滾樂隊,幾年前由三個在校大學生組建,畢業後幾個人將其職業化。

他們如此年輕,只有在父母K歌的時候才聽過一耳朵崔健,他們沒有坎坷的經歷,沉重的思想包袱,對音樂的熱愛單純而執著,對自己使用的語言形式有明確的自覺意識。他們住在北京這個愈發國際化的大都市裡,趕上了音樂資訊的爆炸,受惠於全球化時代的交流,主唱張守望的至愛是紐約八○年代的噪音搖滾、無浪潮和極簡主義音樂。貝斯手李維思和鼓手李青是七、八○年代英美非主流/龐克的樂迷,並在另一支新晉後龐克樂隊Snapline裡擔任樂手。

說到Carsick Cars,就得提到No Beijing,這是2005年一些北京年輕樂隊的一個集體名號,主要說的是Carsick Cars、Snapline、後海大鯊魚、哪吒等樂隊,它的主要發起人之一就是Carsick Cars的張守望。No beijing們給北京搖滾樂帶來了新的氣象,也就是年輕、自然、沒有意識形態使命感或者明星預備隊的沉重與造作,音樂風格鮮明、國際化。

Carsick Cars在一眾新樂隊裡並不是最時髦、最火爆的,但他們在音樂方面贏得的讚譽恐怕是最多的。這並不奇怪,一個以地下絲絨、音速青春為師的樂隊,自然會像一支樂隊中的樂隊,不可能成為紅得發紫的明星。

他們的第一張唱片在吉他噪音方面深受音速青春的影響。守望的嗓音是大男孩式的,一如他的歌詞,簡單,淡然、冥想。不過曲目聽起來也有相當的重複性,拋開吉他Riff,鼓和貝斯沒有多少發揮的空間。總之,它還是像一張有潛力的處女唱片,氣質是有了,但音樂上比較單薄,似乎在音速青春式的吉他深海和地下絲絨式的疏離小調之間搖擺不定,而極簡主義的表面化運用,則迴避了所有的問題。

但之後這個樂隊受到了越來越多誇張的追捧,而且在兵馬司等國際友人的協助下,也有了許多令其他樂隊艷羨的國際名聲和演出機會。好在守望此人一向沉靜從容,樂隊的創作和表演還是一步一個腳印。第二張唱片更像守望的個人作,開始注重演唱的技法,而不是低語和訴說。吉他音色也作了令人意外的調整,變得有些斑斕溫情,有時候甚至讓人聯想起Yo La Tango式的感覺:低調、脆弱、在瀰漫的吉他音牆中穿插恬美的感覺。

歌詞依然是中英文一半一半,第一張的《廣場》曾令懷有人文懷鄉病的知識分子評論家們欣喜若狂。「防火牆殺死了我的貓」這樣的歌詞也同樣簡單,不具備什麼穿透力。當然,那些急於製造偶像代言人和熱門話題的人,又可以因此而歡呼了。

【延伸聆聽】

●小河個人專輯 ●李鐵橋 ●李劍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