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出版界奧運會」的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日前開幕,中國作為主賓國第一次同時對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打開中國文化大門。對這個用15年時間才請來的「特殊主賓國」,德國主流社會給予應有的禮遇和尊重。

開幕式進行得十分順利。此前,德國一些媒體和政界人士以民主、自由批評中國,並邀請多位中國異議人士,如:旅居法國的作家高行健、英國的楊煉和馬建、北京作家戴晴和周勍、《中國農民調查》作者陳桂棣和吳春桃夫婦,以及熱比婭等出席演講。

百餘中文書譯成外文

「世界最大書展烙下中國印記」,法新社14日報導中寫道:「得到北京支持的中國作家、出版商和藝術家及其他人,將以大量來自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故事給世界最大書展留下印記。甚至在這個大型書展開始之前,第61屆法蘭克福書展的主賓國就引發有關言論自由的辯論,但開幕式聚焦的是中國文化之根和日益擴大的全球影響力。」

德國媒體把法蘭克福書展稱為「全球最大的文化交流平台」,今年有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7000家書商參加,包括漢王科技等在內的中國幾百家公司。一名德國人說,這幾乎等於在全德國進行一次「中國文化的掃盲活動」,因為100多種中文書籍被翻譯成德文和英文,演講會、民俗展示、演講等活動將持續近一年,一些中國作家走進德國大學和社區的演講活動受到普遍德國人歡迎。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題為「所有目光都注視著參加書展的中國」的報導中寫道,今年法蘭克福的貴賓確實是個大人物,人口超過10億的中國無疑是可以想像到的最大主賓國。

中國代表廣泛迷人的商機。據估計,中國有2億到3億傳統的書籍閱讀者,2007年出版13.5萬種圖書,中國因此吸引業界注意。

德媒有意挑戰中國問題

英國《金融時報》14日報導,對中國來說,它作為世界最大書展的主賓國,其意味遠遠超越書籍,這是「走出去」政策的一部分。除了加強政治、經濟和軍事領域的國際交流外,它還包括透過媒體和文化向世界發出中國的聲音。

《法蘭克福彙報》14日以「中國塑造另一個形象」為題評論,中國在透過法蘭克福書展發起「走向全球」的攻勢,提高「軟實力」,並積極影響全球對中國引領世界的新角色的看法。

德國之聲此前曾說,北京不僅想征服世界,而且想贏得人心。從經濟上來說,中國追上了西方,但其文化吸引力遠遠落後,甚至奧運會都沒能扭轉趨勢。

德國之聲說,從最近圍繞法蘭克福書展的爭議來看,中國現在想要增加軟實力,「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難」。

13日法蘭克福書展順利開幕,讓不少德國媒體感到意外。法國《信使》雜誌說,德國媒體準備就「中國問題」讓中國政府領略一下真正的自由交流風氣,許多德國人正等著看「在自己家門口針對中國所發出的尖銳批評聲」。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也表示,「今年以中國為主賓國的法蘭克福書展將是數年來最有看頭的書展,這已經是德國各大報紙的共同預測,此次書展能否真正成為一個交流平台,還是會鬧得不歡而散,目前是個懸念。」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也評論,不論中國有關方面,還是德國書展組委會,都不希望這場精心策畫已久的文化盛筵變成令彼此都感到尷尬的場合。但化解問題的方法在許多德國媒體和民間組織看來,是「非德國」的,從目前德國的輿論氛圍看,也許還會出現更多棘手的場面。

世界要學習和中打交道

美聯社報導指出,法蘭克福書展的主辦單位歷時15年才爭取到中國成為為期5天的全球趨勢和暢銷書展示會的貴賓。法蘭克福書展主席布斯(Juergen Boos)曾用一個比喻道出選中國作為主賓國的主要原因:「我可以用一個經常在希區考克電影裡出現的畫面來形容我的感受:一條長長的走廊,兩側都是門,四下裡悄無聲息。當這些門陸續打開時,你會問自己,那裡面是什麼?」德國有媒體說,也許正如布斯所說,那條神秘走廊兩側的門會一扇一扇陸續打開,當門裡面的風景逐漸展現在你面前時,也許那種擔心和猜測就會煙消雲散。

對德國媒體借書展指責中國,德國漢學家格霖澤曾撰文說,中國從最遙遠的地方朝我們走來,而且中國對德國抱有好感,部分認同了德國,我們偏偏給這樣一個國家來個當頭一棒,這是錯誤的。中國在學習走向世界,德國也要學習跟中國打交道。

(取材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