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京劇大師梅蘭芳,生前曾三次受邀前往日本演出,每次都引起盛大的轟動;雖然他已過世近50年,但隨著日本東京日中友好會館於9月28日到10月26日舉辦「京劇之花~梅蘭芳」展覽會,研討會,還有大陸多家京劇院赴日演出梅蘭芳的經典劇作,東京再次掀起「梅蘭芳熱」。
香港《亞洲週刊》報導,「京劇之花~梅蘭芳」展覽會是紀念梅蘭芳115歲冥誕及首次赴日演出90周年紀念系列活動之一,展出梅蘭芳演出時的華麗戲服、歷史照片與文件等300多件珍貴物品,也揭開這位京劇大師風靡日本的前塵往事;有趣的是日本雕塑家朝倉文夫在1919年創作、分別由大陸與日本收藏的兩尊梅蘭芳銅像,在相隔90年後,再次於展覽會上聚首。
為了這個紀念活動,主辦單位邀請梅蘭芳的么子梅葆玖赴日舉行演講,大陸也派出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上海京劇院和湖北京劇院等劇團菁英,在東京演出梅蘭芳的經典作品,原先預定演出的16場次,吸引爆滿人潮,後來還追加演出。
在傳統中融入新意 自創梅派
1894年出生的梅蘭芳,是清末京城梨園世家的後代,名瀾,字畹華;8歲學藝,11歲登台演出《天仙配》,精湛的唱腔與柔軟的身段,讓他一夕成名。經過長期的舞台洗禮,梅蘭芳對京劇旦角的唱、念、坐、打等基本功夫,以及舞蹈、音樂和服裝等,不僅了解透徹,還融入自己對美學及京劇的新詮釋,自創風格,被京劇界稱為「梅派」,尤其是他主演的《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幾近完美的演出,每每吸引爆滿粉絲觀賞,為人津津樂道,也成為他的代表作,更將京劇推上另一個高潮。
因為舞台上的優異表現,也讓梅蘭芳知交滿天下,畫壇巨匠徐悲鴻曾因欣賞梅蘭芳演出的《仙女散花》段子,為她繪製一幅《天女散花》,後來高懸在位於大陸北京的梅蘭芳紀念館中,也是這次「京劇之花~梅蘭芳」展覽會的重要展品。
1924年,當時已80高齡的書畫泰斗吳昌碩,也因為愛看梅蘭芳的演出,曾送給他一幅字「梅華比壽春如海,樂府道源風遇蕭」,將梅蘭芳的名字嵌在其中,可見梅蘭芳在藝術創作上的精進純粹以及頗受社會尊敬的人格魅力。
不做文化漢奸 大師蓄鬍搬家
當時在中國的日本人也為梅蘭芳的演出深深吸引。1919年4月當時才26歲的梅蘭芳即應日本富豪大倉喜八郎之邀到日本演出,並在東京帝國劇場以及大阪、神戶等演出《天女散花》、《玉簪記》等劇目,17場演出,場場爆滿。據當年新聞報導,日本觀眾見識了中國傳統藝術之美,對中國「時裝京劇」耳目一新,也對梅蘭芳男扮女裝的演技如癡如醉,將其比喻為「東洋第一美女」。
梅蘭芳的此行也與日本文化界結緣,有「日本羅丹」之稱的雕塑家朝倉文夫特別為梅蘭芳創作兩尊銅像,一尊送給北京,一尊留在日本,後來保存在朝倉紀念館中,也在這次展覽會上同時展出。
1923年關東大地震發生,造成20萬人喪生,各大劇場被毀。梅蘭芳聞訊後不僅帶頭捐獻了500大洋,也立即舉辦多場賑災義演,籌集7600大洋(約合現今86萬美元)送到日本賑災。為答謝梅蘭芳的義舉,大倉喜八郎在1924年10月再次邀請梅蘭芳訪日,在修復後的東京帝國劇場,以及大阪與京都公演,在日本引發新一波「梅蘭芳熱」。
雖與日本藝文界交情深厚,但抗日戰爭期間,梅蘭芳因痛恨日本人在中國造成的苦難,堅持不做文化漢奸,不為日本人演出,1937年旅居香港並蓄起鬍鬚,以「將辭別舞台幾年」為由拒絕演出。直到1945年從廣播中得知抗戰勝利的消息後,他才把鬍子剃掉,重返舞台。
梅蘭芳拒為日本軍人演出的行為,反而在日本贏得更多的粉絲的認同,1956年他率京劇代表團訪日,日本文化界以歌舞伎市川猿之助、阪東三津五郎等人為首,組成165人的歡迎委員會前往接待,《朝日新聞》更連續5天開闢專欄報導梅蘭芳的演出。此行,梅蘭芳率中國京劇分別在東京、福岡、八幡、名古屋和京都等地巡迴演出,並為東京淺草國際劇場舉行兩場義演,為日本戰爭孤兒和原子彈受害者募款;此行一共演出32場次、吸引7萬多名觀眾,有1000萬人次透過電視觀賞,可謂盛況空前。結束第3次訪日行程,6年後梅蘭芳就過世了,享年67歲,日本觀眾再也看不到他的演出。
新生代日人看電影認識梅蘭芳
藉由這次紀念梅蘭芳115歲冥誕、訪日9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老一輩的日本人再次重溫梅蘭芳的魅力;而看過今年3月剛在日本映演的電影《梅蘭芳》的新世代族群,則透過各項活動更加認識梅蘭芳與中國京劇之美。
誠如帶著中國梅蘭芳京劇團訪日的梅蘭芳幼子梅葆玖所說:「梅蘭芳藝術的美,是一種中正、平和的美,他一生都在追求和實踐這種精神並使梅派藝術達到了極致。梅蘭芳是用真誠的心、熾烈的情、純正的愛來表演,他在舞台上的表演總是那樣自然貼切,楚楚動人,他在舞台下生活中又是那麼親切和善,又不失骨氣。」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