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4日,中國作為主賓國的法蘭克福國際書展拉開帷幕,在書展開幕式上,德國總理梅克爾要求,中國要敢於直面批評性議題。

中國積極提升軟實力

日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世界媒體峰會上說,中國將保護那些在華從事新聞報導的國際媒體機構的權益。

根據媒體報導,中國國務院發表一份綱要表示,中國計畫投資數十億美元發展媒體和娛樂產業,也將放鬆行業監管,希望打造能與美國新聞集團及時代華納等國際傳媒集團競爭的媒體帝國。這一舉措被認為是中國提升自身軟實力、以改善中國在海外形象的做法。

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說過「話語即權力(power)」。國際話語權在表象上是以話語為載體,但話語之所以產生權力,關鍵在於話語所包含的核心價值和意識形態。核心價值對於一個國家的話語具有統攝力,是其國際話語權的價值源泉。

西方擁有強勢價值觀

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成功以後,和平、非暴力的理念開始在西方流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帶來天賦人權(人人平等)、君主立憲、三權分立等思想,讓西方人忙碌了200多年,並且日益深入人心。

由於中國的崛起,再加上全球經濟危機,中國的精英們突然間發現,西方上述資本主義的「普世價值」並不能救資本主義,而是中國才能救資本主義。連美國都要跟中國借錢,所以,中國精英們大膽地提出,中國要贏得國際話語權,要敢於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即輸出內涵於上古六經文化和儒家文化的以自律、民本與和諧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大陸不少學者提出,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路徑,重要的不是「洋為中用」,重要是建設中國的社會核心價值觀,必須「古為今用」。

中國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但是並非經濟強國,綜合實力並沒有因為經濟的發展而整體提升,所以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得不到相應程度的提升。話語權作為一種「軟實力」,取決於綜合實力。在北洋政府的時候,中國的工農業總產值也是排名世界第三。絕對量可以說明問題,但不完全解決問題,能解決問題的是國家的綜合實力。從目前來看,西方的強勢國際話語權和中國的相對弱勢地位在未來較長時期內難以根本改變。

自由氛圍帶動話語權

中國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目前還不能構建自己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概念和話語。國際話語或「普世」概念,遠的如「自由、民主、平等、人權、法治」等等;近的如「歷史終結論」、「文明衝突論」、「民主和平論」、「民主化第三波」、「霸權穩定論」以及「軟權力」、「權力轉移」等等,均是西方人文和社會科學理論家和思想家的產物。

中國國際話語權的困局在於沒有自由的氛圍,這裡主要是指思想自由和學術自由,沒有自由思想,所以無法「生產」影響國際的概念和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