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本地一檔電視對話節目播出關於「上海話急需保護嗎」的辯論。在節目中,反方舉出了「提出保護的人,體現上海本身的一種自戀」等觀點,引發「討伐」聲浪。

上海話今昔變化甚多

復旦大學一名教授指出,這種攻擊恰恰體現了滬語所處的弱勢地位。上海方言在當今普通話和英語的強勢下受到擠壓,使得滬語本身的創造性和發展能力逐漸減弱。其實,不止是滬語,不少方言的日漸式微已是事實,與其跟專家打一場「口水戰」,不如實實在在地反思上海方言出路。

和以前相比,如今的上海話已是大為不同。現在的上海話,特點一是不斷向普通話靠攏,二是在詞彙方面大大增加,這無疑有利於傳承。其實,早在前些年,「保衛上海話」浪潮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重視。有關部門在全市19個區縣逐一進行方言調查,並對各個時期的滬語進行錄音歸檔,繪製一張上海方言地圖。從這點來看,有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廣和宣傳,上海話的出路是值得欣慰的。

應具體討論方言出路

方言不必然被強勢語言消滅,就拿美國來說,舊的方言消失了,但是新的方言又形成了。上海話固然帶有地域色彩,但卻是幾千年來的非物質文化積累。如今,如何使上海話得以傳承和發揚,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考題。

比方說,上海應當適當開放一些滬語版的電視劇和新聞,在小學中的非正式場合也能提倡講上海話。與此同時,編寫一部上海話詞典,讓上海話的拼寫數碼化,進入網路絡和電腦,這也是刻不容緩之舉。要知道,無法進入網路的語言是沒有生命力的語言,上海話要找到出路,成為網路語言這是根本的前提。

研究與普及雙管齊下

要保護和弘揚上海話,必須「兩條腿」一起走路,一是做好上海話的學術調查研究。現在,研究上海話的隊伍還不夠強大,很多碩士、博士研究生畢業前研究上海話,但畢業後便不再做了;研究的領域還要拓寬,比如可從上海話戲劇本中研究上海話。

此外,還要適當做一些上海話的普及工作。在這一方面,可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製作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方言節目或欄目。若把有意思的上海話故事、上海話典故通過媒體進行講解,對普及上海話大有幫助,而說書、「講古」等形式也可採用。只要多管齊下,相信上海話必會得以更好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