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辭世已經一年,設在台北縣長庚大學的台塑企業文物館「創辦人紀念專區」於周年紀念日起開放民眾參觀,展示內容以彰顯王永慶「勤勞樸實」的精神作為核心主軸。「勤勞樸實」四個字,完全掌握王永慶所以能夠成功創立台塑企業王國的精髓,對於面臨越來越嚴峻挑戰的眾多台灣企業經營者而言,更可以提供諸多啟發與省思。

過去十餘年來,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及全球化步調加速,台灣經濟面臨國際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讓人憂慮的是,台灣經濟實力在世界上的排名,年年呈現向下滑落的趨勢。包括經濟成長率、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物價上漲率、失業率等各項指標,以前台灣在「亞洲四小龍」中往往名列前茅,如今則都已經殿後;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所作全球競爭力排名,台灣今年已落居第23名,過去一年劇降10名。出現這些轉變,背後因素固然非常複雜,但台灣經濟力量的重振,亟需更多類似王永慶這種格局雄偉的企業家,則是毫無疑問的。

回顧1950年代的台灣,國民政府剛才在中國大陸遭遇一場重大的軍事挫敗而撤退來台,台灣也因經歷二次大戰的浩劫而經濟凋敝、百業蕭條。幸因韓戰爆發改變美國的亞洲政策,為了對抗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集團,除軍事上於西太平洋構築一條連結日、韓、 台、菲、澳、紐的封鎖鏈,同時積極提供美援壯大這些國家的經濟實力。台灣居於西太平洋的樞紐位置,自然獲得美國大量資源投入,因此雖然面對朝不保夕的危機,但也存在極大的轉機。國內許多企業集團第一代創辦者就掌握這個機會,打出自己的天下,而其中佼佼者,當屬王永慶。

王氏白手起家,民國43年利用美援創立「台灣塑膠工業公司」,從生產聚氯乙烯粉(PVC)開始。原本只是一家日產量4噸的小企業,經過近半世紀不斷擴充,如今已蛻變成橫跨石化、紡織、醫療、生物科技、半導體、印刷電路板、DRAM製造及封裝測試、綠色能源等產業的大型企業集團,全球僱用員工達9萬人,年產值逾台幣2.2兆元,其中國內營業額即占台灣GDP的14.7%。

王永慶能夠領導創建台灣首屈一指的企業集團,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不僅身體力行「勤勞樸實」的傳統價值,同時又能不斷地開創突破。就前者而言,王永慶律己甚嚴,絕不奢華浪費,而落實到企業內部管理,則是「追根究柢、實事求是」,據此建立一套高度嚴謹的「合理化經營制度」,徹底杜絕可能的成本虛耗。可貴的是,王氏以身作則,「勤勞樸實」徹底落實為台塑集團企業文化;就後者而言,台塑集團核心業務均以國際為市場,從事的是全球競爭,因此開始階段透過規模化經營降低成本,其後跨向關聯產業及具有未來性的新領域,進一步因應國際化潮流在美國、大陸、越南等地設廠。麥寮六輕投資尤屬經典之作,此一填海造陸的艱鉅工程完成後,台塑企業營業額隨之出現突破性成長,將集團規模推上新的高峰。

與國內其他企業比較,王永慶創立的台塑集團靠大量製造產品外銷,創造雄厚附加價值,對台灣經濟、社會的貢獻顯而易見。除此之外,「王永慶風格」還有兩項值得稱道之處:

其一是以股東為尊,全力維護投資者權益。王永慶自己不領薪水及董事酬勞,所有食衣住行日常用度,全部自理;上行下效的結果,所屬各公司每年董、監酬勞全部加總,不論獲利多少,均僅為1千餘萬元。各公司平時交際費用更嚴格控管,即使年營業額達2、3千億元的公司,每個月報銷的交際費用也不會超過150萬元。企業經營者崇尚節儉,賺取的全部利潤除照顧員工之外,就是回饋給所有股東,台塑集團各公司因此每年均能穩定分配高額股息、股利。這種表現,不要說國內,即使在全世界也極罕見。如今社會各界議論紛紛「企業肥貓」現象,凸顯台塑企業經營階層保障股東利益的用心何其珍貴。

其二是持續投注公益活動,回饋社會。王永慶興辦工專及醫療院校,特別照顧清寒學生與原住民青年,設立醫院幫助弱勢病患、加強罕見疾病研究,以及921大地震、大陸汶川地震發生後捐贈大量金錢人力協助災後重建等,凡此均受世人廣為推崇。其實,王永慶這些作為,源自他對財富所持一貫的信念。辭世之前,他就開始進行財產公益信託,2004年5月20日他在寫給子女的信中,特別強調「透視財富的本質,它終究只是上天託付作妥善管理和支配之用,沒有人可以真正擁有」,「因此我希望所有子女都能夠充分理解生命的意義所在,並且出自內心的認同和支持,將我個人財富留給社會大眾,使之繼續發揮促進社會進步,增進人群福祉之功能」。這種胸襟、器識,確非一般經營者所能有。

王永慶雖離開這個世界,但已為台灣留下一代企業家的典範。隨著國際競爭壓力日益升高,面對的挑戰越來越艱鉅,台灣的確需要更多具備「王永慶精神」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