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A)又稱退化性關節病(Degenerative arthritis),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它的高盛行率使得社會資源支出成本增加。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續發性關節炎,乃因為受傷、感染性關節炎、或其它內科疾病引起關節軟骨的破壞,另一則是原發性退化性關節炎,則以老化、肥胖、及基因占重要的角色,其它如女性荷爾蒙、工作的型態也都有關係。
早期症狀通常呈現酸痛,膝關節或連接的肌肉變緊,導致膝部酸痛無力、膕窩處緊繃不靈活、蹲下後不易站起來等等。於是患者害怕疼痛,因此關節的活動範圍減少,復又造成肌肉更加無力,產生一種惡性循環。
一般而言疼痛常是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求醫最主要的原因,患者通常於早晨起床後,關節常會感到僵硬,但通常不會超過半個小時。當天氣由晴轉陰,氣壓驟降時,關節內所受的壓力急劇改變,但因軟骨已經受損緩衝能力不足,關節便如同氣象台般感到疼痛。若關節炎發生於手或膝關節,可能僅止於疼痛變形,但若侵犯至脊椎關節,形成骨刺,壓迫神經造成神經痛,如坐骨神經痛,可能導致神經病變,嚴重時甚至肌肉萎縮,有癱瘓之虞。
導致關節受侵犯的位置主要以負載全身重量的關節為主,如膝關節、髖關節、頸椎、腰椎,其他一些常見受影響的關節還包括手部的遠端指間關節,近端指間關節 及第一掌摭關節。
治療的通則如下:如有症狀則先採取保守治療如物理治療(電療、熱療)及休息。若效果不佳則給予的藥物治療包括:口服止痛藥(NSAIDs非類固醇消炎劑及阿司匹靈止痛劑)。近年來發展出較不「傷胃」的COX2藥物製劑,對年紀大患者或胃腸不佳者,使用較不會引起消化性潰瘍症狀,實是一大福音。若仍無法消炎止痛,則可以局部類固醇關節內注射。另外如葡萄醣胺製劑「維骨力」也許有正面效果。其他如關節內注射潤滑劑(玻尿酸製劑),可使關節有潤滑作用。若X光顯示達到置換人工關節者,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為最後的治療方式。
平日生活起居宜注重關節保健,尤其體重過重對膝關節、髖關節造成沉重的負荷。運動時宜做好暖身運動以減少受傷機會。平日儘量避免關節於溫度過低的環境中,可用攝氏40至45度左右的溫熱水敷患處等,可以減緩患處的疼痛及僵硬程度。
雖然退化性關節炎目前仍停留於症狀治療,仍未發展出針對疾病的病因有效的治療方式,但隨著基因研究時代來臨,目前研究上已經確認手關節炎及髖關節炎均有強烈遺傳傾向。藉著全基因掃描及候選基因的研究,許多退化性關節炎的基因已經被發現並於細胞模式中被證實其真實性,未來應有希望對某些容易罹患此疾病的族群,做早期的預防及治療。(美國杜克大學病理哲學博士、三軍總醫院風溼免疫科主治醫師陳相成)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