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廿世紀最重要的黑人女性導演茱莉黛許(Julie Dash)長期關注性別、階級及種族議題,成名作《塵埃的女兒》創下首位黑人女性導演作品在美國院線放映的紀錄。二○○二年的作品《人權鬥士:羅莎派克》,風光入圍艾美獎及美國導演協會獎。今年的女性影展推出黛許專題,介紹她的八部作品,黛許特別來台參與。
羅莎派克生於一九一三年,在美國南方長大,當時實施種族隔離政策,對黑人極度歧視,羅莎派克身為美國有色人種促進協會的祕書,致力人權運動。
羅莎派克經歷許多美國人權史上重要的事件。她因拒絕在公車上讓座給白人而被拘捕,引起黑人社群抗議,黑人人權牧師馬丁路德金恩更前來聲援。劇中飾演金恩博士的,就是金恩的親生兒子,不但外形神似,連演說時激昂的語氣都一模一樣。
黛許拍攝《人權鬥士:羅莎派克》時,羅莎派克還健在。工作團隊在劇本完成後,親自拜訪羅莎派克,一字一句把內容讀給老太太聽,老太太也給了許多意見。
不過,羅莎派克發現劇本加了幾場床戲,驚訝地問:「這床戲是誰加的?」所有人都指著黛許,以為這下激怒了這位人權鬥士,沒想到老太太回:「加得好!」
黛許表示,加床戲的原因,是希望還原羅莎派克女人的形象,軟化美國人對這位女中豪傑的刻板印象。黛許說,羅莎派克改變了美國歷史,讓黑人人權受到重視,但她有人性化及脆弱的一面,需要愛情、親情,也需要受到保護。
黛許熱愛文學,在未從事電影工作之前即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後來受到印度導演薩吉耶雷(Satyajit Ray)的影響,熱中影像藝術,廿歲就開始拍電影,希望從銀幕上重新定義非裔美國人、尤其是女人的形象。
黛許成名作《塵埃的女兒》是這次女性影展開幕片。故事以一九八二年美國東南方離島為背景,當地居民都是非洲黑奴後代。島上的年輕女子薇歐拉不顧家族女性長老的反對,打算離開海島尋求理想。另一位女子尤拉則因被強暴懷孕,人生驟變。這部片子以她尚未出生的孩子作為旁白敘事者。
廿二日黛許也將在台灣國家婦女館以「從族群認同到影像再現」發表演講。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