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文化傳承,就算蝕了老本,也得要堅持。」「傳統柴燒,有一股讓創作者無法拒絕的魔力!」震災全毀的集集添興窯,為紀念九二一重生十周年,九月備坏三百餘件,經攝氏一二五○度的高溫淬鍊,作品十八日上午出爐,充滿創作性的造型,沾染著古釉色的純樸!

窯主林清河說,以經濟效益論,用蛇型窯燒陶,可謂是開一窯、賠一窯。但台灣就剩集集、竹南及水里這兩、三座古窯場了,如果再沒有人開窯燒製,那這項老祖先技藝將形同失傳,為了文化傳承,就算蝕了老本,也得要堅持。

創辦於民國四○年代的添興窯,在八○年代前每年都維持開窯卅次以上,即使近十多年來國內流行以瓦斯窯、電窯燒陶,林清河仍設法讓這座老窯維持一年燒窯二到八次。他所堅持的是一分使命感,想憑著自己的熱忱和力量,挑起台灣柴燒陶的發展與延續。

「一分使命感 就算蝕老本也要堅持」

這樣的理念獲文建會、文化局及國立台灣工藝所的高度重視,除將該窯及其附屬設施登錄為南投縣文化資產外,另獲選為「社區工藝產業扶植計畫」一環,這幾年培育出大批社區工藝人才,但經營面上只能靠著理想、理念苦撐苦熬。

昨出爐的柴燒作品包括酒瓶、茶具、花器、雕塑等,技巧則以南投陶特有的貼花、浮雕、鑲嵌、化妝土塗繪等工法,除融入現代生活陶的造型理念外,主要強調的是電窯或瓦斯窯無從取代的古柴燒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