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2年創辦婦女新知雜誌以來,我何其有幸遇到眾多優秀的姊妹們,尤其是鄭至慧。若不是她穩健地耕耘婦運文化,吸引眾多年輕姊妹們加入婦運,使台灣婦運紮根,婦運不會有今天的影響力。沒想到就要與我一樣安度晚年的至慧,竟被病魔一下子捲走,多麼令人不捨!不甘!不願意!

猶記得新知雜誌草創之時,由她開闢「婦女新聞」專欄,此種收集國內外婦女大事的專欄一直持續至今,留下扼要的時代的婦女資訊,對我現在寫婦運回憶錄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當年在小本新知雜誌兩年零四個月斷炊後,大家不忍婦運中斷,繼續用報紙型發行,一年後,曾任《綜合月刊》及《婦女雜誌》主編的至慧願意下海做婦運,來當新知雜誌的企劃,還拉了《婦女雜誌》的編輯林秀英做主編,加上王瑞香的參與,催生了大本的新知雜誌,一連11期的封面,取材國際婦女刊物、女性藝術家作品和海報,簡潔的封面卻給人新穎、氣度、深刻的美感,不知迷住多少婦運圈內姊妹,大家愛不釋手,在台灣尚未解嚴的資訊封閉的時代,給了大家一個別開生面的女人集體或個人的真誠面貌,想必是柏蘭芝、孫瑞穗、劉慧君、李金梅、曾昭媛、張娟芬等台大女研社之所以創社的因素之一,至慧帶領她們唸有關女人的篇章,一帶就是三屆,深獲眾多婦運新生代的愛慕。

更早,在86年4月,西蒙‧波娃在巴黎逝世,引起全球婦女對她的致敬,她的《第二性》一書明確地說「女人並非天生,是被塑造而成」,點醒了多少婦女!至慧為了讓台灣不落在世界潮流之外,督導新知雜誌同仁顧燕翎等翻譯出版西德愛麗絲‧史瓦茲(Alice Schwarzer)的「After The Second Sex: Conversations with Simone de Beauvoir」,中譯本為《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西蒙‧波娃訪問錄》,在圈內轟動一時,銷路雖不如預期,但87年舞蹈家陶馥蘭發表「白日夢連作」,在表達女人的抗議時,卻以紅皮的此書高舉在舞台上,至慧幽默地說:「好像毛語錄嘛。」我大笑卻覺得此書比毛語錄有價值。

94年女書店成立之後,無論是進書、編書、審定出書,至慧與芊玲、瑞香都是靈魂人物。95年一本被美國社會埋沒半世紀之久的凱特‧蕭邦(Kate Chopin)的小說《覺醒》(The Awakening),由東海大學外文系講師楊瑛美來女書店探詢翻譯及出版,女書店接受後由至慧做序,在96年38婦女節出版,這本女人情慾獨立宣言的小說,不知感動了多少女人「孤獨的靈魂」(此書原名)。同年,至慧書寫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一書中的存在主義女性主義,以及後來和燕翎合編的《女性主義經典》影響也很大。至慧還編過、譯過不少其他好書,早期如《47個女人最真實的聲音》、《卡蜜兒》、《內在革命》、《瓶中美人》《白色旅店》,近期譯過《夢迴藻海》、《合肥四姊妹》,2006年和2008年與陳秀惠、簡扶育、范情等編著了兩本《女人屐痕:台灣女性文化地標》1及2,賣得既好又被各界讚美。女書店去年出版的《好日誌》,是至慧與羅惠文合編的女人隨身筆記本,每天都有一則或數則的女人歷史。在在說明至慧為各種女人發聲的用心。所以,至慧在台灣文化的貢獻上,尤其婦運這一塊,是實至名歸的大將啊!

必須再提的,至慧在97年及98年於元尊及九歌出版了兩本令人驚豔的散文集:《她鄉女紀》和《菜場門口遇見馬》,行文既博古通今又意在女人,即使婦運圈外讀者也都迷醉在她幽默風趣的文字中,非常像至慧的為人:優雅卻藏著風雷。在至慧病情尚未惡化之前,我去醫院看她,得知她的一篇「你看到的都是真的嗎?」(《菜場門口遇見馬》裡的一篇),將收在龍騰版的高中國文教師手冊裡,年底出版,可惜至慧無法看見了。從78年我跟至慧、海潮在台北市關心階級問題的所謂左派人士的演講會上相遇,之後,我跟至慧在婦運的道路上又相知相惜20多年,至慧的離去,真讓我心疼不已。現在雖然陰陽兩隔,我們從年輕到年老都懷抱著深厚的女人情誼,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