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黨再次輪替後,兩岸經濟性議題協商進展相對順利。不過,最近由於發生達賴訪台及熱比婭事件,顯示兩岸關係雖然平順,但依然存有相互信賴不足問題。兩岸政治氛圍似乎也產生了微妙變化,包括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在內,許多聲音主張兩岸應盡速進入政治性議題協商新階段,美國官員亦主張,兩岸可先就信心建立機制問題進行談判。

兩岸政治談判,台灣準備好了嗎?旺報特別邀請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淡江大學教授陳一新等學者專家舉行座談,針對兩岸關係進展是否過快?政治性議題協商環境是否成熟?兩岸關係進展有無最適路線圖等相關問題深入探討。座談會由旺報顧問戎撫天主持,以下是會議內容紀要。

認兩岸交流太快的居多

戎:目前兩岸交流速度,有人嫌太慢,有人擔心太快,到底該怎麼看?

洪:陸委會長期民調顯示,2008年3月總統大選前,人民覺得兩岸交流太慢的占35.2%,到2009年9月僅剩12.4%。相對的,2008年3月覺得兩岸交流太快的有18.6%,到今年9月,有33.1%認為交流進展太快。交叉比對發現,覺得交流太快的民眾,明顯超過覺得太慢的。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存有落差,是另一個值得觀察的指標。從過去幾年台灣經濟變動觀察,總體企業及上市櫃公司的獲利確實逐年提升,但勞動者薪資所得卻停滯或逐年下滑,這是不是兩岸經濟交流造成的影響?

從陸委會的民調來看,我們又發現,41%私部門的勞工階級覺得兩岸交流太快,占比最高。另外學生也擔憂未來的就業市場,認為兩岸交流太快的占37.9%居次高,再來是私部門的管理階層與技術人員占36.3%,農林漁牧業占35.2%,這些都是比平均值要高的。而低於平均值的是軍公教人員,占22.4%。從數字來看,民意感受到的是走得太快了。

再舉一個例子,2009年7月開放陸資來台,現在發現陸資的興趣並非直接投資(FDI),而是併購投資與財務投資,其影響不可謂不深。台商去大陸是直接投資,把技術跟生產方式都帶過去。陸資投資方式只會帶動股市、房市上漲,又是哪一個階層獲利呢?有接近4成的人覺得兩岸交流太快,不是沒有原因的。

民眾在意的是執行效率

張:相較民進黨政府時期,主張兩岸關係進展速度比較快的民意確實上升中,我們可以分析原因與影響。過去一年多兩岸對話由單向變成雙向,間接轉變成直接,局部走向全面,從民眾的角度來看,確實感覺到兩岸交流的速度變快。政府的觀點認為,許多事情過去該做未做,現在只是補課。但民眾對於開放後的的效益並無切身感受,所以民眾感到憂慮。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使得過去一年的民意調查產生兩種反應,詢問要不要開放、贊不贊成開放,民眾支持度比較高;但對於開放的滿意度,實施的效率等,支持度比較低。事實上兩岸交流的快慢並非首要議題,政策執行效率才是關鍵。在失業率與GDP有效提升前,民眾對一波又一波兩岸關係開放的憂慮,會對政府形成潛在壓力。

陳:民調趨勢是會變的,現在民眾覺得兩岸交流太快,若明年年底還沒辦法簽ECFA,民眾就會覺得太慢了。基本上大陸處理兩岸關係態度是被動而謹慎的,無論從投資額度、觀光客來台人數、班機航班數量觀察都是這樣。大家都說兩岸互信已增加,但我認為目前很多都還是政治喊話階段。ECFA的簽訂大陸也會非常謹慎,早期收獲清單範圍不會太大,大部分會留待將來繼續談。

藍綠應由政黨協商溝通

戎:從達賴與熱比婭事件來看,台灣看起來似乎在往「雙城記」的方向發展,對於兩岸政策我們內部有沒有可能形成共識?

洪:兩岸議題上,台灣是有分歧意見存在。60年的分隔,也需要給歷史一點時間。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政府處理兩岸議題一定要以維護國家主權與增進人民福祉為最高指導原則,並接受民意與國會的監督。

台灣最多數人的價值是什麼?就是維繫台灣的生存與發展、維繫台灣的主流價值:民主、自由、法治、文明。藍綠差異基本上不大,但會發生這麼大分歧,主要是政治的操作。台灣內部要建立更多的互信,對稱的資訊與透明的溝通是必要的,國會與政黨都是溝通平台。當藍綠間對大陸政策有爭議時,應該透過政黨協商委員會進行必要的溝通。兩岸進行ECFA、MOU協商或江陳會,應當由執政黨主席主動告知在野政黨會談內容,立法院多數黨黨鞭也要與少數黨黨鞭溝通。(文轉A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