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民營企業「重二代」已登場。與「重一代」在2002年前後大煉鋼鐵、滿足內需,瞄準鋼鐵、矽鐵等大宗工業品領域不同,重二代則緊盯國際市場,集結包括新能源設備研製、造船、海洋工程、超(特)高壓行業與煤清潔技術等裝備製造領域。

時下,郭廣昌、劉永行、王林祥、張志祥等重一代代表人物,依舊是媒體追逐的對象,依然是明星企業家。他們由輕到重的轉型升級,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輪「民企重型化」的代表。

如今,時過境遷。

鋼鐵圈中,復星的郭廣昌轉向建構媒體帝國,由重到輕。建龍的張志祥則由於重組國營企業意外受挫,而不得不放慢打造鋼鐵帝國的腳步。鋼鐵首富杜雙華幾經徘徊,終與山東鋼鐵簽訂城下之盟。最不幸的是戴國芳,其苦心經營的鐵本大夢,無奈被破產清算的一紙公告粉碎。除了「老槍」沈文榮還能持續搞鋼鐵,投資矽鐵的王林祥、進軍鋁業的劉永行都別有他圖。

民營資本轉進重二代

忘記那些重型化先驅,歡迎進入重二代。2005年前後,民營資本開始在遠離傳統「中國製造」印象的價值鏈高端領域嘗試大手筆投資,成為助推中國經濟增長的又一波力量。

「4、5年前,勞動力開始向具有更高附加價值的產業轉移。中國的重工業開始進入黃金時代,從鐵礦石到鋼板、再到整船,創造的價值愈來愈多。」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謝國忠認為,前一波民營企業進入的鋼鐵等大宗工業品行業,不是技術驅動型,而是更多集中在資金密集型行業。

造船業無疑是重二代最長袖善舞的領域,太平洋重工、熔盛重工、揚帆集團……是他們的代表──這份名單還可以拉得更長。

「中國造船業出現的民營力量,是產業升級、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代表。」中國船舶綜合工業技術經濟研究院專家宋曉軍同樣認同重二代概念。

2009年工業化藍皮書寫道,中國行業現代化水準最高的是造船業。過去5年,中國造船業從不到100家,瘋狂生長到2300家。重二代們在造船業做著一個個「新盒子」: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大規模全新裝備,以更有效率的流程挑戰全球最先進的製造技術。

航向海洋工程藍海

對擅長「短平快」的民營資本來說,造船業是個複雜的「鐵盒子」,外行人進入不易。而貿易、地產、輕工背景的梁小雷和張志熔的商業履歷沒有一項與重工業有關,更與船舶製造業相去甚遠。

機會在於國企改制。梁小雷和他的夥伴先成立了太平洋造船,接著收購浙江造船廠。2004年初,再花1.39億元(人民幣,下同)收購江揚船廠,改名大洋造船。2005年左右,另一個門外漢,上海地產商人張志熔有幾十億現金,想投資鋼鐵,偶然機會,遇到上海外高橋的陳強,決定聯手造船。

梁小雷和陳強認為,中國造船業跟韓國人、日本人競爭,最大的優勢是硬體。韓國人、日本人的船廠都是上世紀90年代以前投資的,中國比他們晚了近20年,只能在硬體上面跟他們對抗,包括廠房、設備、船塢。

一直以來,梁小雷也在籌備一所高級海洋工程學校。他認為未來事業發展的短板(弱點)可能是人才儲備。開辦學校可以支撐梁小雷更大的野心──挑戰海洋,進軍海洋工程。

由於近年來全球能源一直處於緊缺狀態,愈來愈多國家進軍海洋石油開採。當下,全球造船廠一撥一撥地都在轉向海洋工程,包括油氣鑽採平台、油氣儲存設施、海上工程船舶。其市場容量巨大,2007年全球市場規模3000億美元,毛利率大約為30%,而2008年造船業平均毛利率不過18%到19%。

新能源領域火爆

小打小鬧的溫州,也生產重二代。例如,溫州柳市低壓電器三雄之一的人民電器,與正泰、德力西進行長久價格戰後,提早進軍超高壓、特高壓裝備領域。2009年7月,江西輸變電基地在南昌市小藍經濟區落成,總投資18億元,占地面積1000多畝,這是人民電器集團董事長鄭元豹「由低到高」產業升級的夢想。

而在時下火爆的新能源領域,除了趨之若鶩的新能源生產商外,也聚集了不少相關設備供應商,如科達機電,從屬於輕工的陶瓷機械轉身研製煤氣化設備,以突破「隱形冠軍」天花板。

(文轉B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