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烏合之眾,把煤氣化技術給搞了出來。」日前,科達機電馬鞍山煤氣化項目投產典禮前,鑼鼓喧鬧聲裡,廣東省經貿委技術鑑定委員會主任郝來春對著一群機構投資者與媒體記者說。

科達機電幾位高管,對此並無不悅。他們咧嘴笑著、乾脆自嘲,整個團隊就是「一幫土匪」、「一幫狼」。

確實,傳統陶瓷機械製造和清潔能源系統生產之間的距離,就像科達機電總部廣東佛山到煤氣化設備生產基地安徽馬鞍山的距離。

科達機電的兩個靈魂人物,是瘦小而低調的董事長盧勤,和高大而相對高調的總經理邊程。1992年,盧勤創立了科達機電的前身科達五金機械廠。1998年,邊程從一家大型國有企業辭職加盟科達機電。

因成本與獲利考量轉型

2002年科達機電上市,當年產值2億元(人民幣,下同),利潤2000萬元。可是,公司只有「拋光線」一個主打產品,缺少新的盈利點,造成增長乏力;其後,科達機電又找到陶瓷機械領域的「壓機」和「匯流排」二專案,其中壓機一度維持每年50%增長;2006年,科達機電又面臨成本居高不下。

許多商業教科書都將機械製造業當案例,因為機械製造,常常是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成本難控制。科達機電上游供應商一度有13個品牌,因為每一家使用量都不大,價格談不下來。

最終公司決定選擇一家性價比最高的公司,80%供貨都採購這家企業,其他20%供貨再選擇其他企業產品,光變頻器成本就下降30%、40%,總成本降了下來……。

2007年初,當科達機電在業內已做到中國第一、世界第二時,卻也碰上天花板──繼續在該行業領域內發展,做到世界第一,年產值也不過20幾、30億元。

正式跨足煤氣化項目

當時,邊程遇到一位年過七旬的「煤氣化」專利技術持有人。

「你看這個專案能不能做?」邊程打電話給人在國外的盧勤。邊程說,「做成了,市場空間和陶瓷機械那就完全不是同一個量級了,市場空間太大了。」雙方在電話討論後達成的一致意見是:上馬煤氣化項目。

「一期投入2億。爭取明年年底前有10億產出。三期總投入將達15億以上。我們將在馬鞍山打造一個上百億甚至幾百億規模的節能環保公司。」邊程在開業典禮的致詞贏得許多掌聲。

「科達機電的陶瓷機械生產,走了一條從Chao到Chao的路。第一個Chao是抄寫的抄。第二個Chao是超越的超。」科達機電董祕周鵬足夠坦率。

不過,煤氣化在全世界還沒有特別成熟的技術。雖然美國、德國很早就開始研發,技術也不成熟。

從摸索到略有小成

選擇了全新重二代之路的科達機電,只能自己摸索、努力。煤氣化項目啟動以來初期,邊程和團隊的日子遠不像投產典禮那天風光。

而在2008年5月,科達機電已站到成功的邊緣。小試、中試成功,且湖南兆邦陶瓷有限公司願意安裝科達的煤氣化設備系統。如果用戶端試車成功,科達機電煤氣化系統就真的成功了。

可接下來一切又不那麼順利了,設備的火點了熄,熄了又點,點了再熄……,邊程血壓升高,每天晚上醒4、5次。

「高層甚至把房子抵押換作公司期權。」為激勵團隊盡快完成煤氣化專案,科達機電只持有馬鞍山新動力潔能有限公司66.8%股份,另外33.2%股份由49名骨幹持有,風險共擔。

2009年4月,經過大量改進設備,解決了最初返料過多、排渣不順等問題,設備已能連續正常供氣……。郝來春認為科達機電的「NEW POWER清潔燃煤氣化系統」比傳統燃料節省成本30%左右,且無汙染。現在,煤氣化技術方面,科達機電已有幾十項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

煤氣化 規模上看千億

「去年營收是14億元,營收和利潤差不多都是上市時的7倍。我們的目標,不止幾十個億,而是上百億、上千億。我們內心深處是有一天要超過馬鋼。現在是國外在向中國賣煤氣化設備,將來我們可以向國外出口。」邊程的血壓已經恢復正常。

「機械愈賣愈死,賣一塊、沒一塊,我們則是透過掌握煤氣化系統技術、設備,直接賣能源,那就是永續的。」邊程說。

事實上,邊程不但考慮了技術模型,連商業模型都進行了精妙設計:從生產陶瓷機械到生產煤氣化設備,不僅為客戶提供煤氣化設備,而是向客戶出售煤氣化設備生產出的天然氣燃料。

可廣泛應用於陶瓷、玻璃、有色金屬深加工等工業領域的煤氣化系統,如果用於冶金行業,更是富有想像力的市場。(摘自《中國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