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上海世博會和台北的花博會,是兩大城市的盛會,在活動舉行之前,台北市政府和上海共同主辦「兩岸城市藝術節──上海文化周」,於15日開幕,透過崑曲、展覽、電影等表演率先為兩個城市的交流暖身。這是繼2006年台北和北京共同舉行「兩岸城市藝術節」後,再次和中國大陸的城市進行大規模的文化交流。17日,則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文化論壇,由兩岸的文化人和學者共同討論「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傳承」。
為了迎接明年的世博會,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局長、上海世博局副局長朱雷,提議以「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傳承」作為上海文化周文化論壇的題目,希望透過台北和上海兩個城市交流的激盪,反思現在城市文化所遭遇的更新和傳承問題。「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大拆大建。」朱雷表示,拆遷現在在大陸似乎成為負面形容,如何保護文物成為問題,除此之外,他也發問,當物質和生活型態不斷更新的同時,文化又該如何傳承?
城市吸納各地移民文化
論壇中,分別由台灣作家楊渡和台大城鄉所所長夏鑄九從台北經驗談上海,以及由中國歷史學家葛劍雄和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空間研究所教授鄭時齡談上海的歷史與發展。
12歲從浙江鄉下移居到上海的葛劍雄,開頭便直言「禮失求諸野」,認為真正能保留文化的是鄉鎮,而非城市,因此,城市的重要性與其說是保留地方文化,不如說是含納來自各地的移民文化。葛劍雄認為,台北和上海的幸運,便是吸納了來自各地的知識菁英,而這些菁英便使得城市發光,例如也是上海移民的張愛玲之於上海的關係。「上海沒有生產過青銅器,但上海博物館內青銅器的保存量僅次於故宮。」葛劍雄舉例說,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來來去去的工作者並不會留下什麼,唯有移民才會建立歸屬感,也才會重視和保持自己的文化。「城市若能吸引移民,就能傳承更新。」葛劍雄下了這個結論。
作家楊渡以自己的故事來探討城市的性格與歷史風貌。1990年第一次到上海的楊渡,對上海頗有好感,除了源於上一代曾於上海工作外,也因為彼時政治高壓氣氛束縛的北京,讓他感到冰冷,他離開北京南下江南,立即為安靜溫暖的上海傾倒,「當時還是發配制的年代,街道物資不多,但我仍然覺得上海商店的櫥窗擺設就是比北京有品味。」楊渡回憶起他初至上海的感覺,便是忍不住讚歎:「這是張愛玲的城市。」
文化性格由市民塑造
「上海和北京都是移民者的城市。」本身是台中人的楊渡和葛劍雄有一樣的想法和經驗,他細細道出在北上後,因人生經驗的變化,對於台北不同地區產生的感情和記憶,也藉著這段歷史鋪陳出台北文化性格的塑成。楊渡表示,他自覺現在台北的文化感回來了,他有自信,台北未來將是文化之都。夏鑄九亦有同感地表示,過去台北縣市因為「拚經濟」,忽略整體都市規畫,讓台北十分醜陋,但九○年代後。市民社會興起,政府已很難對城市大動土木,而現在台北的文化性格已然由市民自己塑造決定。夏鑄九笑說,他聽過一個外國建築師說,「北京現代化的變體,就是台北縣市現在的樣貌」,而他覺得這是對北京最大的詛咒。
擔任上海「空間規畫師」的鄭時齡表示,為了舉辦世博,已拆了三千多萬方里的房子,還有六千多條路同時在整修,然而,他認為,「上海是建築史的教科書」,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歷史建築特色,因此文化保存也是最重要的工作。鄭時齡說,過去菁英都要求蓋大樓,但在拆遷的過程中,他們發覺這造成了一種社區文化分散的危險,加上政府也有明確法令保護歷史文物,因此,在世博籌辦的過程中,歷史文化保護是最重要的工作。
主持人曹景行表示,台灣的代表以反省的角度批評台北的過去,而上海的代表從發展的步調來檢視上海,他則希望未來這兩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在交流中相互關照到彼此的發展。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