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糧食儲備在2008年只有4.05億噸,降至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準,今年世界穀物產量雖可達到22.09億噸,但因分配不均與所得差異,全球營養不良人數仍然持續增加,其中低收入國家平均每6秒就有一名兒童死於營養不良。

世界糧食計劃署估計2009年全球饑飢人口數量達10.2億,創歷史新高。全球糧食危機依然沒有解除,甚至某些指標還在惡化,尤其氣候變遷更可能導致未來糧食減產,像國內發生風災即有學者提出恐會影響國內糧食供應的疑慮。

糧食是重要戰略資源

西方國家一直將糧食視為與石油同等重要的戰略資源,尤其先進國家無不積極尋求掌控糧食來源,包括海外屯田。儘管目前國內糧食供應尚稱穩定,但是國內無論耕地面積或農民戶數正逐年在減少是不爭的事實。關鍵就在於國內農業所得偏低,加以中間剝削問題始終無法獲得有效的改善,使得農民幾乎年年必須面對產銷失衡與價格偏低的窘境,致降低了生產意願。

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由於前期市場價格、政府政策、氣候等不確定性因素,常會對農業產量與收益產生顯著的影響。因此,風險管理就成為全球現代化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在進行價格風險管理上,期貨市場確實發揮相當大的作用,尤其在先進國家期貨市場已經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對農民生產決策產生相當正向的幫助,也成為現代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業資訊急需透明化

推動農產品期貨市場確保有助於農業資訊化,讓農民透過價格資訊掌握,做為他們產銷決策的重要依據。原因在於期貨市場是一個具有良好傳導機制及高度透明的資訊化市場,它涵蓋了農民播種意願、銷售意願、播種面積、天氣與自然災害、產量、加工消費、農產品貿易和農業政策等全部資訊,可以降低農民盲目生產的機率。畢竟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自然風險大,很難依靠自身的力量予以抗衡,因此尋求多元的風險規避方式意義重大。此外,透過農產品期貨市場來引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種植收益,將有助於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美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在整個農產品生產、流通和銷售過程中確實發揮重要作用。目前美國上市期貨期權品項高達500多種,最大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期權品種達90多種,其中農產品約有20種。中國農產品期貨有10種,新加坡、日本、泰國等也都設有農產品期貨交易所來穩定農產品價格。

以期貨交易穩定價格

國內傳統農產品交易市場長期存在交易資訊不透明、運輸過程易受污染與損傷、供應鏈過長,導致中間與儲藏費用偏高等等問題,造成批發市場交易價格與產地價格間存在很大的價差,農民對此雖然有諸多抱怨,卻始終找不到具體可行的改進方案。不過隨著資訊產業日益普及化,透過農產品期貨交易制度的實施,來克服前述缺失國外已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國內應儘早推動,可先從具國際市場的農產品開始,甚至可與大陸農漁產品期貨市場連結,以解決國內農產品規模不足的困境,讓台灣農業更為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