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近期將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等處展開醫療服務新流程試點工作,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門急診先診療後結算,二是整合科室資源和患者需求。實行「先診療後結算」,醫院可對每位病人收取押金,病人每接受一次診療,資訊系統就會自動從押金中扣除相關費用。

醫院淪為斂財專業

醫院門診、急診的「先收費後看病」現狀一直飽受爭議,這不僅影響了醫院門急診秩序,更是完全悖離了醫院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公德-有些醫院儼然就是一處趁人之危的斂財專業戶。衛生部此次開展的醫療服務新流程試點,可謂大獲患者之心,尤其是「先治療後結算」制度,仿似讓民眾看到了醫德的回歸。可是,細細讀罷此新聞就會發現,原來所謂的「先治療後結算」制度不過是「先收費後治療」的一種「變形」。

至少,在急診之前,「醫院可對每位病人收取押金」一條就值得懷疑。如果按照衛生部所說的那樣,先收取押金再接受診療,然後從押金中扣除費用,那麼,問題自然就來了,其一,押金的標準是多少?是醫院說了算還是由患者身上所帶錢數說了算?如果由醫院說了算,在整個醫療過程中,患者依然無法保證本應有的自主權,醫院也可能不會將手中握在的押金再回到患者手中。其二,如果患者身上沒有押金或是押金數量少於應扣除的費用,又該怎麼辦?會不會還能出現「拒絕醫治」的個別案例,這都很難說。

無錢之人無權看病

不客氣地說,此次試點「先診療後結算」根本革除不掉醫院「嗜錢如命」的本性,更解決不了「先收費後看病」的醫療現狀-無錢之人就無權看病,「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仍無從改觀。「先治療後結算」的說法只是一個噱頭而已,之於吸引公眾眼球當然無比犀利,之於解決實際問題卻將漸行漸遠。

醫療體制改革是一項浩大的系統工程。在此過程中,「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能否解決,取決於能否打破舊有的醫療部門的利益關係,並建立起完全的公費醫療體制。醫療部門還要改進自己服務態度,將患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不是唱著好聽的歌曲製造一個又一個噱頭,全然不去打破現有的醫療體制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