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書法,最好的辦法就是動手寫字,只有親自動手,才能體會各體書法的美在何處。光是聽和看,永遠無法真正理解,如同游泳,不下水,怎麼會知道水中的感覺?

這幾年教書法,很努力的用物理、力學、數學、幾何等等現代人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談書法的原理,無論是書寫的技術到書法的美感,都有比較清晰的解說。

以前的人談書法,總是用許多美麗的形容詞,例如流傳最廣的衛夫人「筆陣圖」,形容筆畫的方式是:一(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丶(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丿(撇)陸斷犀象。乙(折)百鈞弩發。丨(豎)萬歲枯藤。丶(捺)崩浪雷奔。刁(橫折彎鉤)勁弩筋節。文字美則美矣,但說的是什麼,真可以說是天馬行空,怎麼解釋都可以。

宋朝大書法家在他的名著「海岳名言」便說「歷觀前賢論書,徵引迂遠,比況奇巧,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是何等語?或遣詞求工,去法逾遠,無益學者。故吾所論,要在入人,不為溢辭。」

然而,等到他自己說書法,卻還是這套──「字要骨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秀潤生,佈置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變態貴形不貴苦,苦生怒,怒生怪;貴形不貴作,作入畫,畫入俗,皆字病也。」究竟說的是什麼,恐怕也是很難有一致的理解。

就物質的原理來說,所謂的書法字,其實就是毛筆在紙張上磨擦、運動所產生的痕跡,這個痕跡產生的方法,就是所謂的筆法,是可以用物理、力學說明的,而寫出來的字好不好看,則和簡單的數學、幾何、空間、平衡等等視覺元素相關,古人覺得美的,現代人也會覺得美,就是因為這些視覺元素古今相同,因而才能形成一致的看法。

例如,簡單的十字,直畫垂直,不會歪斜,而且中分了橫筆,所以字可以左右平衡,而橫筆位置在直畫上方三分之一的地方,剛好是視覺的黃金比例,掌握這兩個原則,就很容易寫出漂亮的十字。小朋友寫的字,左右長度不一樣,直線不垂直,所以字就東倒西歪,古人看起來如此,現代人也是覺得這樣。

這種書法視覺美感的現代解說,更可以很容易的觸類旁通,即使不懂書法的外國人,也可以很快理解,而不再只是「覺得很美,但無法形容」。

以此類推,我們就可以很容易掌握書法中線條的力道、速度、節奏的美感,明白字體中幾何的、空間的關係,而不會被一堆形容詞搞得暈頭轉向。

說起來,這種書法的現代美感,其實只是還原中文造字的基本原理,那是中文字體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無數智慧的累積,文字之所以那樣發明,書法字體從篆、隸、行、草、楷一路變化過來,都有其一定的道理,而不是胡亂拼湊的結果,因此,要了解書法,最好的辦法就是動手寫字,只有親自動手,才能體會各體書法的美在何處。光是聽和看,永遠無法真正理解,如同游泳,不下水,怎麼會知道水中的感覺?

古人沒有現代人可以使用的詞彙,所以無法形容得清楚,但現代人卻可以比較容易的理解書法,所謂「以古為新」,本來就是可能的,也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