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考紀會以「致贈禮品事證明確」之理由,取消楊吉雄、江達隆的中常委當選資格。送紅酒、鹹魚有事,而送蘭花、面膜卻不聞繼續查辦,顯見這是選擇性的處分,殺雞儆猴的警告意味濃厚,證明馬主席黨務革新以民主、清廉和效率為目標,不是隨便說說而已。然而,國民黨的送禮及賄選文化根深柢固,每次黨中央都說要改革,卻都是雷聲大,不見雨下來。而此次破天荒取消兩位中常委的資格,可說是相當震撼。
兩位中常委的除名,除了落實馬總統的政黨改革理念,應還包含三個政治意義:
第一、對於黨員的處罰原則,「政治處理」將取代「司法標準」。國民黨過去對於黨員身分的處罰,一直拘泥於最嚴格「司法標準」,任何黨員未經法院判決有罪定讞前,決不輕言開除。許多涉案的民意代表在法院三審定讞時,都具有國民黨黨員的身分,國民黨考紀會才開除其黨籍,這種落後司法的處分動作,常被譏諷為慢半拍,讓民眾有不知改革的印象。此次以政治處理模式,取消兩位送禮的中常委資格,等同向黨員宣告,黨員犯錯,隨時就會被拿來開刀,作為政黨改革的祭品。
第二、政黨要贏得清廉改革掌聲,處分須超出比例原則。一九九五年立委侯海熊關切涉入洪福案的翁大銘公司被搜索,被民進黨以「時地不宜」為由開除黨籍,喪失不分區立委資格,至今仍被奉為政黨清廉改革的處理典範,在於下手之重,超乎預期。國民黨考紀會鎖定楊吉雄、江達隆開刀,這顯然是刻意算計過,因為楊、江兩位中常委沒有公職身分,對其開鍘下手,反彈力道有限。然而以送禮之由,取消中常委資格,如同侯海熊案一樣,都是超乎預期,讓民眾印象深刻。
三、宣告中常會為國民黨的盲腸機關。在威權體制的國民黨時代,任何政策及人事,都必須經過中常會通過,才能拍板定案,故即使擔任部會首長而沒有晉升為中常委,就不算擠入權力核心。然而,此次中常會結構,政務官系統退出中常會,權力組成明顯弱化,而馬總統也提出中常會為「政策溝通平台」之主張,顯見未來的馬主席任內,中常會將是聊備一格。而今中常委一職更被拿來作為政黨改革的祭品,其地位為何,不言可喻。
取消兩位中常委資格,這是國民黨踏出改革的第一步,對百年老店的國民黨誠屬不易,民眾應給要給馬主席及國民黨一點鼓勵的掌聲。然而,中常委除名一事,只對老國民黨員有震撼,尚無法感動一般民眾。若要形成民眾對國民黨清廉改革的印象,還必須有更多案例來累積,同時還須有超乎預期的震撼。馬主席,加油!
(作者曾任國會助理,待業中)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