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赴陸台商研習不畏金融海嘯,轟轟烈烈進入第三屆;做為民間基金會的經管院扮演媒合平台,整合之路還很長。
不畏金融海嘯,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基金會舉辦第三屆大學生赴大陸台商企業研習活動,日前成果展圓滿結束。從第一屆只有深圳台商響應、大學生48人參與,到現在有深圳、東莞、廈門、漳州、廣州花都、天津、廣州中山、南寧、珠海等九地台商共襄盛舉、參與學生達109人,一路走來篳路藍縷。
台商治理困境 激發靈感
說起「大學生赴大陸台商研習」活動緣起,其實和台商治理困境有關。經管院董事長陳明璋回憶,2006年,他和即將上任的深圳台商協會會長黃明智談及台商二代接班以及台籍幹部斷層問題,並憂心台灣大學生所學與實務脫節,對岸各方面快速進步,台灣學子將逐漸失去競爭力。
當時台灣已有「廠商提供實習+學生自費食宿」的建教合作,不過尚無台商提供類似機會。陳、黃兩人從建教合作找到靈感,激盪出「大學生暑期赴大陸研習」點子,希望大學生走出校門之前就有大陸工作經驗;最後修正成現在「「大學生暑期赴大陸研習+台商提供機票、食宿、訓練+經管院統合評估研習成果」模式,一個全新的兩岸研習營隊於焉誕生。
「動手做才發現工程浩大;現在我們每年花在這個活動的時間是10個月!」
陳明璋解釋,每年一月,經管院就開始聯絡各地台商協會,詢問台商意願。
接著各地台商回報他們需要的專業人才,經管會再向台灣大專院校相關科系接洽;有意願的學生須上繳家長同意書和師長推薦書,今年又新增一項:研習計畫書,由經管院篩選配對,緊接著辦理登陸事宜、製作名冊、舉辦兩天一夜行前說明等。
「台商意願」是一切的起點也是最困難的部分。由於經管院本身就是基金會,由台商捐助;而大學生研習也是台商負擔機票、食宿及教育工作,因此台商本身必須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一定的企業規模和無私的回饋鄉里之心,三者缺一不可。
以經濟能力而言,去年全球金融海嘯,09年餘波蕩漾,許多台商關廠、撤資甚至落跑,陳明璋表示,二月時東莞台商協會會長葉春榮憂心忡忡地告訴他:「看不出東莞台商過完春節要不要回來開工;他們自身難保,怎麼支持社會公益活動?」結果東莞台商贊助名單遲至三、四月敲定。
鮭魚返鄉 培養種子部隊
再以企業規模而言,陳明璋表示,企業體必須本身夠成熟、較有實作環境和教育能力,經管院才會接洽,參與廠商多半是台商協會會長或副會長。
其他狀況包括:經管院希望大學生和台幹同工同食宿,以切實瞭解大陸生活,不過有些台商不提供宿舍,今年新加入的天津台商就是另行租屋給大學生住;又如北京、上海台商有意願,但他們只有辦公室而無工廠,且台幹人數十分精簡,無暇照顧大學生。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回饋鄉里之心」。有的台商當初是為了讓子女學習接班,而贊助經管院研習,但很大程度是為了「情義」二字。
陳明璋表示,台商自身有生存壓力,事實上確實無義務出錢出力,調教非親非故的大學生。他告訴他們:「你自己只有一、兩個小孩,而且他們覺得接班是理所當然,不見得感恩;可是你每年收幾個學生,等於每年生了幾個小孩,他們一輩子感激你!」成功說服許多台商。
紮實培訓 鍛鍊領導視野
正式研習長達一個半月。和許多大陸暑期營隊「以校際交流為主、行程為演講上課和遊山玩水」不同,台商企業研習營的學生是扎扎實實上足一個半月的班,跟著公司作息生活,主要學習文書行政、統計分析、市場調查、專案管理、程式設計等;下班後和台幹一樣住公司宿舍,每周須繳工作報告給企業老闆,回台後要繳交五千到一萬五千字不等的實習報告給經管院。
由於目前台灣沒有類似的兩岸建教合作活動,因此校方和學生參與意願頗熱烈。經管院挑選時以大三升大四、和研一升研二為主,並以嚴格紀律要求學生,從服裝儀容到工作內容,都必須以「研習」而不是「實習」的心態去做。
「有學生參加成果展,因為不需要上台報告,穿得很隨便,我馬上叫他們回去換掉!今年我們加發了領帶和領巾,就是為了讓他們理解:穿著正式服裝表示你重視這份工作,」陳明璋指出,他不希望學生帶著打工心態,而是把自己提高到管理者的高度,做研發、設計和技術面,這才是「研習」的真義。
成果驗收 每年總結心得
秋季是成果驗收期。經管院收集學生研習報告、廠商意見調查和學生意見調查,彙整成冊;學生研習報告交由經管院、大學系所和參與廠商評分,選出優秀作品;學生個人心得、團體成果和研習公司報告都會在成果展時做一總結。今年的成果展是10月17日。
從一月聯絡台商協會到10月活動結束,「光是10月成果展就開了不下100次會議」,這項涉及10多個台商協會、50多家台商、數十所台灣大專院校、數百名學生(今年300多位報名、109人獲選)的活動,工作範圍不下於一個小型政府機構或大學系所。做為民間基金會,經管院扮演媒合企業、學校的「半官方平台」,未來的整合之路還很長。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