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書法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上海中小學生必修課,日前一場活動卻有書法家指出,當前的書法教學有誤導學生「畫」字之嫌,只有教學生行雲流水「寫」字,書法教育才能更具實用性。

上海市文化市場研究所18日舉辦「品·源--演繹中華書法毫端之妙」品鑒活動,上海書法家陶沛昌提出,當前的書法教學與其說是教「寫」字不如說是教「畫」字:「長久以來書法入門都教學生從描紅開始,描紅紙還標註提、頓、折、回的運筆路線,讓學生運筆時不自覺地反複頓挫、戰戰兢兢,寫字變成畫字、做字。」

陶沛昌指出,古人寫書法重在實用,而不是藝術創作,因此畫字、做字都不可取:「歷史記載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一個時辰(兩小時)可書寫千餘字,絕不可能寫一個字就做若干個提、頓、折、回、藏鋒的動作。」

陶沛昌認為,簡而言之,書法老師應教學生充分運用毛筆的毫端,將提、頓、折、回等複雜動作簡化為提筆、頓筆兩個動作,這樣寫字才能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同時,要教學生掌握更合理的執筆方法:靈活運用手指的彈力,保持運筆的動勢,不能把筆握死。

據悉,書法已成為上海中小學的必修課,上海市教育部門將擬定統一教學大綱,編寫教材。陶沛昌建議,應摒棄舊的教學方式,「如果教導學生更符合古人筆意的運筆、執筆方法,小四學生就能把字寫端正、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