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五日是金門「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紀念日,回首六十年前的當天凌晨二時許,共軍出動一萬五千餘人渡海登陸,與國軍展開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戰。

最後更以我軍大捷告終,扭轉了自徐蚌會戰以後,國軍節節敗退的不利情勢,從此確立兩岸分治的事實,也奠定台澎金馬往後六十年安定、繁榮的基石。

在這場典型的登陸殲滅戰,迄廿七日國軍在古寧頭斷崖發動拂曉大掃蕩為止,共軍被俘和傷亡各七千餘人,國軍陣亡官兵一千兩百餘人,受傷三千餘人,戰鬥之慘烈由此可見。

曾經火燒共軍登陸船隻,赤焰漫天的古寧頭海域,如今依舊潮來潮往。

短兵相接激烈巷戰的南山、北山和林厝三村,國共戰士振臂高呼,蜂擁挺進的身影,似乎兀自停格在斷垣殘壁之間。北風呼號下的村郊滾滾紅塵裡,戰士英靈依稀倏然而過,重現六十年前血染大地的歷史現場,在進與退、生與死之間,反映一種歷史的沉澱和反思。

作為金門七大傳統聚落之一,昔日號稱「萬人社」的古寧頭飽受戰火蹂躪;南山、北山和林厝三座自然村,到處都是傾圮房舍,居民相繼離鄉背井,遠走外地另謀生計。在硝煙落盡的此刻,古厝群幽靜的狹窄巷弄,累累彈痕清晰可見,歷史傷口猶然隱隱作痛。

隨著兩岸緊張關係緩和,金門終究逐漸卸下軍裝,曾經刁斗森嚴的古寧頭,也在國防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和縣府同心協力下,蛻變為重要的觀光據點。

走進花崗石建築的古寧頭牌坊,從古寧頭戰史館、登陸共軍的臨時指揮所「北山洋樓」、清代「提督衙」振威第、北山石獅爺、水尾塔到「雙鯉古地」關帝廟、雙鯉溼地自然中心,古寧頭以它豐富的人文、生態資源,展現它作為「戰地」以外,湖光山色的柔美風情。

縣府新建的古寧頭和平廣場,耀眼陽光灑落碧綠林間,為這座開莊六百餘年的老聚落,帶來開闊的新氣象。

看著觀光客悠閒穿梭來去,走過烽火歲月的金門人說道:「兩岸和平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