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念「交響曲之父」海頓去世兩百周年,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邀請專研十八世紀音樂的德國古樂專家戈貝爾(Reinhard Goebel),帶來一場「原味」的海頓音樂會。今年五十七歲的戈貝爾,二十一歲時創立「科隆古樂團」,致力用古樂器來詮釋古典樂派及之前的曲目。樂團二○○七年解散前,在環球唱片留下數百張錄音,樂界地位頗受推崇。
戈貝爾表示,樂團解散的原因很實際,「我老了拉不動小提琴,唱片公司要明星而我不是。」
他表示,三十年前他決定投入古樂懷抱,出自對當時位高權重「指揮帝王」卡拉揚的反動,「所有音樂到了他麾下,都變成卡拉揚風格,失去原來的精神,我選擇他少觸碰的早期音樂,從中尋得一片淨土。」
戈貝爾除了指揮,過去也是知名的古樂小提琴家,生涯頗具傳奇性。三十八歲那年他的右手突然受傷不能使用,他不屈不撓以十年時間訓練自己用左手拉琴,「其實沒什麼了不起,就換隻手而已,弓法都一樣。」
古樂研究興起於二次大戰之後,如今已成為獨立顯學。戈貝爾認為,早期音樂之所以開始被探討,與納粹時代對音樂的「濫用」有關。「納粹標榜華格納,貶低馬勒和孟德爾頌,只因他們是猶太人,音樂受到政治的利用和破壞。早期音樂沒有受到納粹汙染,加上風格純粹而開始受重視。」
古樂使用的樂器、拉奏習慣都不同於現代,巴赫之前的作品根本沒有明確的表情速度記號。戈貝爾嚴厲的說,「我勸沒有研讀早期音樂的指揮,不要隨便亂碰這些作品。」
這次來台的音樂會上,戈貝爾將與北市交演出海頓著名的《驚愕》交響曲,作品的第二樂章突如其來的強音,常被解釋用來嚇醒在音樂會上睡著的名媛,戈貝爾認為這是穿鑿附會的說法,「就那幾個強音,嚇不了人啦!」
此外,歷史上曾記載,第二樂章首演結束時,眾人大喊安可,「過去喊安可、拍手都很自由,反觀現在樂曲終了才能拍手。」
戈貝爾和北市交的演出二十四日在國家音樂廳登場,除了海頓作品外,還安排演出海頓的弟子普萊爾等人的作品。戈貝爾笑說,音樂史上享有世界知名度的長壽型作曲家只有海頓、莫札特、貝多芬三位,因為他們到處旅行創作,「普萊爾當時可能很有名,現在很少人認識。 」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