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駐美國代表處最近換了招牌,只是名字沒有改,仍叫「台北駐美國經濟文化代表處」,英文縮寫是TECRO。為了一明究竟,我近日特地去看了一下,那塊銅質的牌子比從前的大了些,因為新,比以前亮麗多了,不過並沒到耀眼的程度。說實在的,這樣換個招牌意義不大。其實真正要換的是名稱,尤其應把「經濟文化」四個字拿掉,那樣不僅簡單,也使代表處的功能不侷限於經濟文化,而有更大的彈性和空間。
TECRO的名字是丁懋時當代表時和美方經由談判而確定的,台北和丁本人都有意把名字叫做「台北駐美國代表處」,但美國不同意,只好加了個「經濟文化」的帽子。不管怎麼說,TECRO要勝過從前的名稱CCNAA(北美事務協調會),至少TECRO有了台北的字樣,讓外間知道你代表什麼。可是這個名字從一九九四年達成協議算起,已有十五年的歷史了,是該檢討的時侯了,看看能否換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更好的名字。
十五年來美台和兩岸關係都有不小的變化,台灣已經歷了兩次政黨輪替,民主政治漸趨成熟,和美國的關係經歷了李登輝和陳水扁的衝擊後,也漸趨穩定,現在可說是把雙方關係進一步正常化的最好時機,而TECRO改名是正常化的重要一步。馬英九政府應朝這個方向多用些心思。
說到招牌,願再此一提的是,美國的政府機構招牌都小小的,極不顯著。白宮根本沒有招牌,國會也沒有招牌,其他部門像國務院、國防部牌子小小的,毫不起眼,如要找這些衙門的招牌照個相留念,還真得費點兒勁,這和中國機構的招牌特大,很不一樣。我們重視招牌,大概和裝點門面有關,故有所謂金字招牌之說。但如果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駐美代表處換了招牌之後,外表雖顯得較有精神,只是先天不足,特別是位置不在使館區,即使和一些小國的使館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相比,也有些遜色。倒是雙橡園(見圖,本報資料照片/何叔娟攝)是讓台灣可以揚眉吐氣的外交產業,少有國家可比,這得感謝宋子文當年的決定。可惜受限於我們的外交局面,無法充分利用雙橡園拓展我們的外交。
日本大使官邸無論地勢和氣勢都不如雙橡園,可是每年初夏日本大使的烤肉餐會,卻是吸引數千人華府外交圈的盛事。常想假如雙橡園也能辦一個這樣的餐會,廣邀各界人士,必能為台灣打知名度,並贏得許多友人。
衷心希望TECRO不只是塊漂亮的招牌,而是有豐富傲人的內涵,表裡如一,如此便可近悅遠來。
中共去年在華府造了一座美侖美奐的使館,距台北駐美代表處不過一箭之遙,就外觀而言,台灣相形見絀多矣,但若內政不修,藏獨、疆獨紛至沓來,駐外使館造得再漂亮,也是無濟於事的,就像北京今年參加德國法蘭克福的國際書展,投下巨資建了座龐大的展覽館,卻因禁止大陸和海外的異議作品及作家參展,備受國際輿論批評,以致灰頭土臉,裡外不是人。明乎此,當知光靠金字招牌是不行的。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