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全球化電影市場的遊戲規則下,港台兩地由於商業自由電影市場洞開,好萊塢大軍壓境,國產影片競爭力頓失,在市場幾無立足之地,不過,近年來大陸調整政策,鼓勵兩岸三地電影合資作為進軍大陸市場的誘因,似乎補足了港台電影的弱點,為全體華語電影工業帶來新契機,但是,電影產業的脈動反映在電影獎項上,金雞獎與金馬獎的評審標準就證明,華語電影要走向工業化還有一段很長的路。

電影政策目光淺

金馬獎執委會主席侯孝賢說,以大陸做為打造華語電影工業的基地是有可能的,大陸市場夠大,而兩岸電影人才夠多,但是要發展成規模化的電影工業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尤其當大陸的電影政策尚未完全能夠配合產業之前。

資深電影人焦雄屏則說,大陸電影意識型態包袱仍然太重,牽制產業發展。台灣在電影產業表現上雖然式微,但金馬獎的兼容並蓄,比之金雞獎更具有打入國際的實力;而金雞獎雖有大陸龐大市場的基礎和誘因,但作繭自縛,無法展現做為世界經濟崛起主力的大國格局。

金雞地位無法比

大陸由於電影政策的限制,許多特定議題無法通過審查制度上不了院線,更遑論得到金雞獎的肯定,而這些因為關注社會、政治、歷史等碰觸大陸當局敏感神經的電影,卻能進入金馬獎參賽,許多片子還因此擠下台灣國片,獲得肯定,所以,金馬獎在肯定電影藝術及文化上的地位,受到華語圈導演的極度重視,在這個層面上,金雞獎就不能同日而語。

金馬照映文化

侯孝賢強調,台灣在整個亞洲地區代表了一種邊緣,金馬獎在當中卻能做為一面鏡子,照映出整個華語電影的中心,金雞獎的規模或許可以越來越大,但卻無法顯現整個華語電影的多元文化,而金馬獎做為檢視華語電影工業及文化的指標,地位卻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