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接B8版)廣東這些「洋垃圾」服裝來自何方、又往何處?一位行內人胡明(化名)表示:「香港有個大老闆,承包大量美國、韓國等國家淘汰下來的服裝。服裝埋到地底下很難化掉,燒了又汙染空氣,這對重視環保的發達國家來說是個沉重的負擔,他們就倒貼錢找人幫忙處理。這個老闆兩頭賺錢,一手拿外國政府的錢,一手倒賣到中國。」

胡明說,「碣石人做這個已有10多年,有兩個本地人是最大的批發商,從香港拿貨後倒賣給鎮上的老百姓。『洋垃圾』服裝中不乏世界頂級名牌的正裝,一般按件數賣;檔次低的,就稱斤兩賣。1998年全國打擊走私專項行動之後,碣石的『洋垃圾』服裝已經少了很多,但近年來,尤其是今年7月以後,又滿大街都是。我不知道店舖的確切數量,估計有1萬家左右。」

「從碣石出去的服裝無所不在,東莞、深圳都有得賣,部分賣相好的甚至進了專業服裝市場。而在省外,湖南、四川等幾乎都有買家。好貨進城賣,差貨下鄉賣。」

萬戶年賣上億件

這些「洋垃圾」服裝搖身一變,打著「外貿服裝」等名號,堂而皇之地登入虛擬的網路市場,由於款式新穎、獨特,備受年輕人喜愛。有網路商家打出「僅此一件」的口號,銷量很好--追求個性的年輕人都不喜歡「撞衫」,而從正規商場購買的大眾品牌,很難避免這一點。

但事實上,「僅此一件」正是判斷服裝是否為「洋垃圾」的重要標準。由於這些服裝是來自海外的二手貨,因此同一款式的尺碼自然不可能齊全。「一個款式只有一件,很可能就是『洋垃圾』。即使有斷碼、清理庫存等藉口,也不會出現店裡所有的服裝都只有一個尺碼的極端情況。」胡明說。

在胡明的指引下,碣石「洋垃圾」服裝的「大本營」現身。在獲洲水產品交易市場一旁的空地上,搭建了一個高大的工棚,幾盞大燈照亮了整片曠野,運到碣石鎮的「洋垃圾」服裝便是在這裡卸貨。由於圍牆阻隔且被一片田地隔開,很難看清工棚裡的詳細情況。

不遠處還有一塊空地,是貨運場,當時正有3輛大卡車在裝載貨物。據瞭解,每過3至4天,便會有一批貨運抵這裡,每批約3、4個貨櫃,平均每天都有一個貨櫃。胡明認為,全年總銷量至少達上億件。

靠賣洋服住豪宅

「你去看看碣石文化廣場河對面那些裝修豪華的新房子,就知道他們這幾年賺了多少錢。」胡明說。

胡明所說的「豪宅群」,位於碣石「洋垃圾」服裝的另一個「大本營」--新繞村附近。與白天所見的小巷相比,河堤上的景象更觸目驚心:灑落一地的衣服把路面墊得軟軟的。三輪摩托來來往往,裝滿貨後匆忙離開,任由衣服滑落,毫不在乎。

夜已越來越深,新繞村的村民們卻仍在忙碌著,結算、點貨、補貨……為第二天的生意做準備;其中還包括各種品牌的鞋子。

「洋垃圾」存在大量病菌

北京服裝學院輕化工程教研室主任王建明指出,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有不法分子從國外走私未經消毒處理的「洋垃圾」服裝。這些都是已經消費過的、含有各種人體代謝物的衣服,在運輸途中或多或少會染上病菌,走私到大陸,給民眾健康帶來了巨大的危害。

王建明說,「洋垃圾」中普遍存在大量病菌、傳染性強。特別是大腸桿菌,代謝物、糞便、嘔吐物普遍存在。在運輸過程中,由於沒有相關的保障措施,很容易沾染鳥類的糞便,使得很多服裝上存在大腸桿菌。

由於服裝材料中又含大量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在適宜的條件下,一些微生物可以碳源維持生長,最後可能導致病毒的傳播。

官方清剿 燒燬數百噸衣服

陸豐市打擊走私綜合治理辦公室主任陳梁壯表示,當地政府已經跟非法經營走私舊服裝的行為進行了20多年的鬥爭。

碣石鎮地處廣東沿海,海岸線長40.3公里,從1983年開始,當地就有人開始走私、翻新、販賣舊服裝。逛遍碣石鎮上萬家洋垃圾服裝專賣店的街巷,足可證明「洋垃圾」服裝已經成為當地百姓的主要收入來源。

雖然消息披露後,陸豐市組織打私、公安、海關、邊防、工商、環保、質監、碣石鎮政府等單位,聯合進行洋垃圾服裝清理焚燒行動,當場燒掉數百噸的舊服裝。

但陸豐市有關部門表示,由於走私入境管道在外省,本地流通環節監管困難。而且,國家並無明文禁止加工、經營舊衣服,所以只能以經營走私物品論處。

陳梁壯說,「由於當地經濟落後,加工舊服裝成本低、又有銷路,是當地部分家庭重要的經濟來源。透過政策引導群眾進行產業轉移還需要時間。目前政府在加強打擊力度的同時,也會著重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引導他們走上正當的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