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接C8版)

只要其中有一審未過,書或文章就不能出版。而書,還要先通過出版社內對選題的預先審查,最後,上呈各省市的新聞出版局終審核準。若某一出版社出版了「有嚴重政治錯誤」,或過於「色情與暴力」的書,將面臨「懲罰」,對個人的懲罰是由降職到開除公職;對出版「危害國家安全」書的出版社,是罰款直至「停業整頓」。

自我審查傷害作家想像力

其實,我更想探討的是傷害作家想像力,進而傷害文學的對作品的自我審查(self-censorship) 。在有「中國特色」的專制和資本主義混合的環境下,一代代作家越來越自然地對自己的作品,甚至對自己選擇的寫作題材自我審查。在中國,作家和詩人知道什麼可以寫,什麼不能寫。通過加入官方的作家協會,通過市場、稿費和版稅,乃至出版書後的名聲──作家的自我審查和出版審查制度間形成了一種複雜的共生關係。也使得大部分的中國作家、記者和編輯成為「中國特色」的新聞審查和出版審查制度下自覺或不自覺的同謀。

那數以千計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們,那幾百本在中國發行廣泛的文學刊物的編輯們,那些由國家支薪,從不需付房租,只是象徵性地支付水電費,永久地使用國家辦公大樓的官方出版社及編輯們,正是這些廣義的作家和編輯們數十年如一日自覺本能地對文稿自我審查,使得作家和編輯們成為出版審查制度不情願的同謀。我本人九年前的作為,既說明了人的恐懼,也證明了我正是出版審查制度不情願的同謀,我不能匿而不談,儘管我有很好的理由為人的恐懼辯護。

更令世人歎為觀止的是,在中國,國營出版社竟可以以一個ISBN書號一萬到兩萬元人民幣不等的價錢販賣給民營文化公司,因為民營文化公司需要以國營出版社的名義出書。僅此一項敲搾收入,國營出版社就可以無需成本地賺錢了。ISBN書號在任何有有著出版自由的國家和地區都是無償獲得,不可買賣的。這一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出售ISBN書號行為,源自於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及國營出版社對ISBN書號的壟斷。

坦率地講,或者,我不帶偏見地承認,這從1998年開始,中國文學在共產黨全力引進的資本主義式經濟帶動下,正在經歷幾千年的文學發展歷史中前所未有的面向大眾和市場利潤上的成功與繁榮。小說家和通俗作家們空前地富有和有名。

在中國,作家清楚什麼可以寫,什麼不能寫,可以寫的應寫到什麼程度。在熟知了這一切之後,在和運轉了幾十年的專制政體的相處經驗中,在對出版審查機制日益了解乃至彼此有了默契後,作家的自我審查與這個國家的出版審查機制有了良好的彈性互動。而作家對於自己文學和作品的自我審查成為作家內心中最為隱密,最無痕跡,甚至下意識的自控機制,這是極權制度經過代代相傳的統治在作家頭腦中安置的精神審查器,今天,通過市場,通過出版和發表作品後的名聲,稿費,版稅,使得自我審查成為作家、特別是小說家生存和成功的必需。

容我再清楚一點地舉例,在有著出版自由,或具有基本民主體制的國家,一個作家假如不被出版社青睞出書,他可以自費印刷書,他有自行出版書的自由,書,充其量是沒有人買。但在中國,假如你不通過官方出版社來獲得「合法」的出版,自費印書,假如還在人群中或在地下文化圈中兜售,賣書,可能就會坐牢,被控以「非法出版」,甚至被判刑,如同我2000年夏天在北京的遭遇。

所以,在中國,一個作家不自我審查作品,不設身處地、不考慮作品內容或主題,若涉及了敏感如「一九八九年六四」這類政治禁忌,他的書將在中國所有擺滿長篇小說、詩集、散文集的書店書架上,從出版社書籍目錄上消失。一旦一位作家被列入禁止出版的官方黑名單,他的作品再也難以被中國的出版社出版。儘管他或不會因此喪失自由,可他將沒有世俗的知名度、稿費、版稅,即,沒有基本的社會認可。只能在一個日益狹小,被市場大眾文化潮流擠壓的地下文化及文學圈子裡成為邊緣作家。只有一個例外(罕有的例外),因為勇氣以及苦難遭遇受到過廣泛關注的異議作家,才有可能靠在台灣、香港及海外的出版和發表的稿費維生,獲得某種聲譽。

出版和新聞自由漸現曙光

在今日中國,且不說有多少發表獨立意見的博客(Blog)短期或永久地被封鎖。連資訊和新聞的獲取也是受到選擇性的屏蔽。住在中國的台灣或香港讀者甚至無法連結到台灣的《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或香港的《明報》、《蘋果日報》這些大報網站瀏覽台灣或香港的新聞。

可我並不悲觀,這條漫長的爭取新聞和出版自由之路,已漸漸顯現。例如,我知道中國剛剛有了仍需更多例子證實的重要突破,私人資本已經開始入股國營出版社或出版集團。許多有著獨立意志和自由心靈的作家、編輯和「書商」,正漸漸進入到國營出版社擔任編輯甚至部門主管,他們和中國新聞出版總署掌控的出版審查制度「鬥智」的經驗,已成為人類經驗中寶貴的精神財產。

正是在出版自由的意義上,我要提醒世人關注2009年法蘭克福書展上的「台灣館」。同樣是中文書的世界,「台灣館」裡有一個名為「台灣獨家」(Taiwan Only)或「中國大陸不能出版的書」的展區。從政治到文學,這一展區展示數百本中國不能出版,卻在台灣得以出版的書(其中包括了流亡的傾向出版社)出版的書。

這正是今日中國需要出版自由的最好證明。

貝嶺 小 檔 案

知名中國流亡作家。獨立中文作家筆會、《傾向》文學人文雜誌創辦人,紐約公共圖書館作家學者中心2002至2003年度駐館作家、美國布朗大學駐校作家。文章散見《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等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