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新京報》報導,北京十七中與福建廈門一中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從長遠看,廈門一中預計將在京建立「福建班」,為在京的福建籍學生提供便利,方便他們學習,回當地參加高考。筆者曾經建議,在流動人口密集的地區,各省應該都辦「福建班」、「河南班」、「山東班」等等,方便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和高考。
中國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家庭和社會不可承受之重。以省為單位,戶籍加學籍的高考招生制度,以及大城市的戶籍管制政策,使大量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出現嚴重問題。
「廈門一中福建班」,無疑是嚴冬中的一股暖流。這暖流不僅是教育的責任,也是人口流出地和人口流入地雙方政府的責任。人口流出地政府的責任,一是應該承認並且大加鼓勵「福建班」、「河南班」等等的存在,承認這些孩子戶籍與學籍分離後的平等高考權利;二是應該從師資、資金等方面支持相應班級的開辦。人口流入地政府的責任,一來也是應該大力鼓勵相應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二是它有責任有義務為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免費提供校舍乃至經費等支持。
流動人口子女的平等上學和高考權利的全面解決,根本上有賴於戶籍制度的全面、徹底改革,但在改革之前,類似「福建班」、「湖南班」的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面展開與普及,無疑是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乾渴已久的教育田地裡的一場及時雨。
(摘錄自《東方早報》2009-10-22。原題為:「大城市需要多一點「福建班」)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