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沿海一些地區,已經開始出現明顯老齡化跡象。據中新社報導,江蘇省最新統計顯示,該省的老齡化比全國提前了13年。而如果不考慮外來人口的湧入,在京津滬穗等大城市,事實上的老齡化更是早已存在。

改革開放30年來,常以「中國奇蹟」為傲。而構成奇蹟基礎的,誠然有堅毅的決策、內外部資本的引入和投入、各級教育普及和科學技術進步等,但「人口紅利」所起的作用卻不容低估。

何謂「人口紅利」?對中國而言,由於上世紀七○年代鼓勵出生政策,促使新中國出現兩段「嬰兒潮」,這些「嬰兒潮」人口結婚後,又因受到計畫生育政策限制,在上世紀八○年代中後期開始,形成一個生育率迅速下降時期。老人、小孩的撫養負擔均相對較輕,總人口中勞動適齡人口數量增加、比重上升,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對經濟發展有利的黃金時期。

這筆「人口紅利」為改革開放後的經濟啟動,提供大量廉價優質的勞動力,對中國經濟從農業為主轉向出口加工為主的製造業,以及承受後來的結構轉型壓力,都起了關鍵作用。隨著中國人口逐步老齡化,社會福利壓力、企業用工壓力將疊加,屆時「中國奇蹟」如要延續,勢必要尋找新出路。

在解決思路方面,從經濟領域看,如今已有不少人倡言,改變以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生產和出口支柱的經濟增長方式。因此,此處不妨提三點社會領域的可選思路:

一是宜考慮擇機提高勞動者退休年齡。例如,將法定退休年齡提高到65歲,對於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還可考慮配套出台具有針對性和更大彈性的政策舉措。在保障具備勞動能力的人口工作權同時,增加社會勞動力總供給規模,同時還能保證經驗、技術的傳承和貢獻最大化。

二是繼續提升在職人員收入,促動中國社會形態盡早由生產型向消費型轉化。在這方面,既可考慮直接提高勞動回報,也可以從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入手,增加資本、技術和管理等要素的回報率。三是宜盡快加大對退休人員,特別是企業退休人員的收入提高力度。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還可考慮根據各地實際,加快彌補此前社保、醫保欠賬的進度,通過自上而下努力,以共同推動實現全體社會成員間福利和收入分配的合理和公平。

(摘錄自《新京報》2009-10-22。原題:「中國如何應對『人口紅利』的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