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印度於21日簽署一項對抗氣候變化的協定,主要目的是要求發達國家帶頭削減全球碳排放。
這份名為《中國政府和印度政府關于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的協定》由中印官員在新德里簽署,雙方並就能源技術的研發和如何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交換意見。
保障發展中國家權益
根據協定,中印兩國將建立互相對應的氣候變化夥伴關係,加強雙方在該議題中的適應力和建設力,協定並建議建立中印氣候變化工作組,輪流在中國和印度舉行年度會議。
雙方達成的共識是,中印兩國均不願接受具有約束力的碳排放上限或減排指標,因為這些限制將不公平地阻礙它們的發展。中印都宣稱,發達國家應當負責自身對地球已經造成的損害。
而這項宣示將或多或少對年底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造成影響,現有的氣候變化國際協定《京都議定書》主張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對削減二氧化碳排放必須負擔主要責任,不過隨著該協議即將屆滿,美國希望發展中的大國諸如中國和印度,對自身的廢氣排放也作出具有法律約束的承諾。
富國需承擔主要責任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在簽署協定時強調,中國和印度同屬發展中大國,並且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等加快發展的階段,也因此最易遭受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而面臨著發展經濟、消除貧困、保護環境的多重任務,中印兩國政府均高度重視氣候變化的問題,也相繼發佈和實施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型計畫。他認為,中印雙方的緊密協調合作,有著拋磚引玉的效果,相信一定能推動國際社會達成既有利於保護氣候、也有利於各國發展的公平合理的成果。
根據協定,中印兩國均表示,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在氣候議題上必須負有「差異化」的責任,協議指出,「發達國家應當帶頭,繼續削減它們的溫室氣體排放,並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財務資源、技術轉移和能力建設支持。」
該協議也協調了雙方在五年期間內在對抗氣候變化方面的責任與義務。協議還設立了一項共同目標,即爭取必要的財務資源和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控制並追蹤自身的碳排放量。
中印關係現契機
而中印在氣候議題上達成的共識,也替兩國最近緊張的情勢,緩和不少,日前印度總理親赴中印邊界巡察,引起中方強烈不滿,多年懸而未決的領土糾紛再次上演;另外,印媒體近日砲轟中國截流雅魯藏布江,在流往印度的河道段上開築大壩,似有侵犯主權之意圖,中方雖加以否認,但也讓雙方緊張關係陡升。
不過,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胡正躍也證實,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印度總理辛格24日將在泰國東協系列會議期間舉行會晤,就邊界、貿易等雙邊關係進行討論;中國駐印度大使張炎說,中印雙方正在為印度總統帕蒂爾訪華進行緊鑼密鼓的籌備,而即將就緒的中印總理熱線、以及中印間正在籌備的2010中印建交60周年的系列活動,都會對兩國關係,有所助益。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