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網站論壇曝出消息,稱鄭州市規劃局副局長逯軍復出,任該市「引才辦」主任。鄭州市委組織部否認了這一說法,並稱逯軍仍在家反省,並未復出。(註:今年6月,逯軍在處理群眾信訪時,對採訪記者說「你是準備替黨說話,還是準備替老百姓說話?」)
網友為何熱衷炒作「問題官員復出」?因為問題官員行蹤漸有陷入民眾監督的「汪洋大海」之勢,就像不久前網友熱炒29歲市長周森鋒一樣。網友挖地三尺式的爆料,並非有意惡搞,而是踐行網路輿論監督的自覺行為,表明網友的監督意識不斷增強。別忘了在網友的潛意識裡,目前很多官員都是悄然復出,對公眾往往欠缺一個應有的說明。
權力的授受是公眾事務,問題官員接受公眾的全面監督乃是必然之舉。目前的官員復出機制並不健全,相關規定十分模糊、籠統,缺少操作性和程式性,彈性和隨意性很大,需要盡快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問責官員復出機制,才會讓公眾心服口服,而官員在重新履職中也才會更有底氣。如果沒有科學的制度支撐,官員復出缺乏嚴格的程式性,會令官員問責制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受到損害。
伴隨著資訊化的高度發展,「民意」借網路令人意想不到地「洶湧而出」,已經滲透到輿論監督的每一個角落裡,問題官員稍有風吹草動,都逃不過輿論監督這雙火眼金睛。
網友熱衷炒作「問題官員復出」並不見得是一件壞事,雖然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偏差和瑕疵,但其激進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譬如,催促盡快建立問題官員復出機制。「問題官員復出」應該遵循什麼樣的制度,何種情況可以復出,復出的原因是什麼,都應明明白白地公諸於眾。這些舉措一旦落實,網友熱炒「問題官員復出」才有可能減少,才有可能絕跡。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