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TO的全球化浪潮下,工業國家大規模生產的農作物低價外銷,嚴重打擊許多國家的小農,跨國運輸產生的碳排量,也成為地球暖化的幫兇。因此,歐美興起一股「在地食材」的風潮,鼓吹消費當地食材、縮短餐桌上的食物里程,同時透過社區採購力量,建立一種「當地採買、當地消費」的社區協力農業,支持小農以合理價格生產無毒無害的農作物。
對於「在地」的定義目前並無一致,有些以城市或生活圈為單位,有些以國家或省分為單位,但「一天內開車可達」被視為折衷標準。
以美國為例,據統計,食材平均的食物里程高達一千五百英里,民間團體希望縮短為一百英里(一六○公里),藉由在地食材,不但減少長程運輸、保存帶來的能源消耗,更能重新建立消費者與農人、土地的連結。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