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昨天在江蘇昆山舉行的「2009海峽兩岸產業合作發展論壇」上,針對中國經濟情勢發表專題演講,他強調,只有全中國進行深層次的產業升級,才能真正走出經濟發展的危機。
金融危機也是改革時機
吳敬璉指出今年中國經濟成長率超過8%,應該沒有問題。可以看到中央在因應金融危機所採取的短期政策,是有奏效,包括運用財政政策(兩年4兆元投資)和貨幣政策(今年10兆元貸款)擴大需求,防止市場的崩潰,力度之大前所未見,是歷史上「可遇不可再」的現象。
但他也提出警言,短期政策雖見成效,更需要把注意的重點轉向長期發展,包括轉變產業的發展模式和增加就業,才是斧底抽薪的解決之道,而且機不可失,因為每一次歷史上的大危機,正是產業升級「大改組」的最佳契機。
推崇施振榮微笑曲線
吳敬璉特別推崇施振榮先生在1992年提出的微笑曲線,就是因應當時外匯過剩衝擊到代工產業的獲利,而提出的創新思維;以及台大榮譽教授孫震2006年在北京的一次演講中,也提出「台灣經驗」可供借鏡,因為長期出口導致外匯過剩,透過央行收購以致貨幣濫發的泡沫現象,一旦遇上危機就可能崩潰,可說是前車之鑑。但可惜當時在場聽講者,沒有這樣的危機意識。
吳敬璉分析,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形成巨大衝擊,是因為在危機中巨額的金融虛擬資產蒸發,造成流動性短缺和市場疲軟。而世界金融體系中虛擬資產泡沫積累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利用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向世界各國借債來維持投資和消費水準。因此對應的方法就應當是標本兼治:從短期著手,要用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來增長需求;從長期下藥,則是要從根本去轉變粗放的增長模式。斧底抽薪之道就是「產業提升」。主要靠以下兩種辦法:現有製造業的產業鏈儘量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培育構建新興支柱產業,例如新興能源產業。
借鏡台灣轉型經驗
吳敬璉強調,此一轉變過程肯定是艱苦的,但可以看到像昆山這樣的蘇南地區,從十一五開始(2006)以來嘗試努力做出轉型,在這次的風暴中展現出它的抵抗力。
此外,臺灣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產業提升的許多經驗值得吸取,兩岸若能攜手,必能抓住這次機會,實現中華產業的振興。他指出,大陸市場大,勞動力優質低價,自然資源豐富,但是生產組織不精益、國際行銷經驗不足,而這些正是台灣擁有的優勢。相反的,台灣市場太小,自然資源不足,以致在國際標準競爭中未能取勝,非常可惜。
他以宏碁和明基為例,前者在先進市場打品牌,苦戰十多年,而明碁善用大陸市場,不到數年間就打響品牌。最近宏碁超過了聯想在全世界的電腦銷售排名上,成為世界第三,但即使有此好成績,包括鴻海的代工也是全球排名第一的企業,但在國際標準規格的制訂與發明技術,兩岸仍是落後歐美國家,一定要相互結合,互補優勢,才能佔領世界高地。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