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於10月10日起對德國、比利時、保加利亞、匈牙利和羅馬尼亞5國進行兩週的正式訪問,這是習近平擔任副主席以來首次訪問歐洲。此行較為特別的是行程中包括3個中東歐國家,而今年6月胡錦濤才剛走訪斯洛伐克和克羅埃西亞兩國,據了解在短短的5個月當中,中國政府高層領導人已經5度走訪中東歐地區。為什麼是中東歐國家?到底中東歐對中國外交的重要性何在?這麼頻繁且密集的到訪中東歐地區國家,突顯出中國已將該地區納入其對歐政策的整體架構當中。

大國外交展現軟實力

從習近平此行定位在友誼之旅、合作之旅、文化之旅,可以觀察到中國大陸近年來成功展現的大國外交自信和運用「軟實力」外交的靈活手段。自去年以來,中東歐國家遭受到全球金融風暴嚴重衝擊,經濟發展衰退,對於擁有廣大市場經濟能力的中國大陸抱有極大期待。大陸方面積極透過高層的訪問強化雙邊經貿合作,以共同面對金融風暴所帶來經濟危機為訴求,對於經濟衰退的歐洲而言,大陸市場可提供其作為振興出口的目的地。換言之,正當歐洲這些國家經濟表現疲軟不振之際,大陸適時的雪中送炭,從經濟層面深化雙方的關係,不僅展現大國實力外交的雄厚基礎,同時也凸顯其運用軟實力的外交效能與時機點的掌握,在達成外交目標的同時,也增進了經濟合作。

中歐關係經濟為重心

中東歐10個國家在2004年和2007年分兩批加入歐洲聯盟體系之後,其對外關係的發展主軸從重視歐盟和美國關係逐漸開始也強調與其他重要新興經濟國家的互動關係。目前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在其經濟發展中,已經將中國列為重點發展關係的國家,也因此近年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雙邊高層之間的互訪快速增加、經濟合作也大幅提升。其實,主要係因中東歐市場仍然有許多未充分開發的商機,同時這些國家已經加入歐盟,整體基礎設施條件較其他地區更為健全,且其勞動素質較高,而對外來者而言,進入市場的門檻相對較低,在在都形成一股進入其市場的重要誘因。

今年以來,受到全球金融風暴持續影響的效應逐漸浮現後,歐洲主要國家經濟呈現衰退現象,中國與歐洲之間的雙邊貿易與投資也受到影響,具體經貿數據下滑。由於中國大陸對歐的出口也受到重創,因此,一方面協助歐洲國家採取刺激內需的經濟政策,另方面提升中國出口到歐洲的需求,便成為當前中國大陸外交上的重點方向。故在中國與歐洲既有外交合作之下進一步促進經濟合作,當是習近平歐洲此行最主要的任務。

中國接班人實習外交

習近平首次以國家副主席身分訪問歐洲,歐洲各國對這位中國未來領導人也希望透過近距離的互動了解其個人特質,尤其歐洲各國長期以來多透過高層的外交互訪,進行觀察瞭解中國領導人,這次習近平訪歐無疑也是提供絕佳的機會與歐洲各界相互認識的第一步。此行中,中國外交部刻意將之塑造成友誼、合作、文化之旅,冀望透過軟實力的運用,達成外交的目的,同時也將未來國家領導人推介給歐洲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