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適逢古寧頭戰役60週年紀念,馬總統將親赴金門發表重要講話。其實,古寧頭戰役之於現階段兩岸關係的意義,應在於記取戰爭教訓,而非慶祝勝利

古寧頭一役確是台灣轉危為安的關鍵戰役,也奠定了兩岸分裂格局。然而,回顧60年來兩岸關係之發展,變化不可謂不大。兩岸武力對峙已經在1979年北京宣布對台新政策後結束,特別是兩岸積極展開和平交流的此刻,古寧頭一役對兩岸的意義,尤應在於記取歷史教訓、前瞻兩岸關係未來走向,而非行禮如儀地舉行勝利60週年慶祝儀式,這也才是後人對參戰老兵最有意義的緬懷與紀念。

金門是兩岸間特殊紐帶

更重要的是,金門在兩岸所能扮演的角色,絕非只是充當台北的前線與工具,台北應正視並充分運用金門在兩岸關係中的正面意義。

在兩次台海危機期間,金門由於其特殊的地緣位置,一方面淪為北京砲擊的目標,另方面也成為台北用以襲擾大陸沿海、宣示其反攻決心的最佳地點。然而,越來越多的史料顯示,即便在台海危機期間,北京砲擊金門更多的是在於宣示一個中國而非僅出於軍事企圖,而台北之所以在金門駐紮重兵,除了軍事因素,亦難脫鞏固統治基礎的政治動機。軍事氛圍之外,在兩岸之間,金門其實尚有其無可抹滅的政治紐帶意義,特別是在中華民國建國即將滿百年之際,更能突顯其無可替代的政治意涵。

昔日戰場今日和平之門

自1895年迄今,兩岸處於統一狀態的時間僅短短5年,相較之下,在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的前50年,金門一直是中國福建省轄地;到了兩岸分裂的後60年,金門又成為在台北的中華民國政府有效統治的領域。事實上,也正於出於此種連結性,讓毛澤東在二次台海危機期間領悟出將金門當作「絞索」,用以牽制台灣的戰略佈局。

百年來,金門完整參與了中華民國的歷史,此種兼具一中特性與兩岸特殊關係之地緣位置,在兩岸對峙其間,成了兩岸政府互動與傳遞訊息的最佳場域。相信只要台北正視此一價值,金門在兩岸的中介性與連結性,亦不會因為兩岸的交流而有所減損。包括未來的「江陳會談」,乃至於馬胡會,選擇金門這個昔日的戰地作為會面地點,不僅可以彰顯兩岸對等分治的現實,更象徵著兩岸共同追求和平發展的心聲,期待馬英九的古寧頭講話能開啟兩岸永久和平之門。